“謝謝直播間的朋友們支持民間藝術。我是魏氏糖畫第五代傳承人魏生國。老鐵們想看我做什么糖畫,歡迎打在公屏上!”
3月4日,魏生國像往常一樣在快手上直播自己制作糖畫的過程。晶瑩剔透的金黃色糖漿從半空中澆下,他以勺為筆,以糖為墨,熟練地把握著糖漿的流量與流速。不到一分鐘,一條金燦燦的糖畫長龍便呼之欲出。稍冷卻后,他用小鏟刀將糖畫從石板上鏟起,粘上竹簽,對著鏡頭笑道:“來,老鐵,祝你在今后的生活中龍騰虎躍!”有網友給魏生國留言:“雖然有煩惱,但瞬間被你的糖畫治愈。”
老手藝網上走紅
在外漂泊“趕場”十幾年的魏生國沒有想到,糖畫能被這么多網友喜愛。
受父親的熏陶,他很小就喜歡做糖畫,22歲開始專職制作糖畫。“做糖畫不能反復修改,得一氣呵成,所以要先在腦海里有畫稿。”魏生國說。起初他將攤位設在學校門口,但好景不長,孩子們吃過幾次便興趣寥寥。他又把目光瞄準全國各地的廟會,拖著折疊板車,在山西、河南、陜西、內蒙古等地趕廟會賣糖畫,一年有八九個月在外地,但生意并不盡如人意,“常常趕完這次廟會,下一次不知道在哪里。有時候賣糖畫的錢還不夠路費。”
一個偶然的機會,魏生國在外甥女提議下注冊了快手賬號。自2016年10月首開直播以來,他和他的糖畫手藝越來越受歡迎。如今他的快手賬號“魏國糖畫”粉絲量達62.3萬。“我經常直播開了1個小時,回復網友們的留言和私信要花3個小時。”魏生國說。
靠著網絡平臺積累的知名度,魏生國和他的手藝被更多人看見。2018年,“魏氏糖畫”列入山東臨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魏生國受邀參加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的中華傳統文化展覽。2020年,魏生國還參加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晚進行時》的拍攝。
700多人慕名學藝
更令魏生國意外的是,不少網友表示想跟他學習糖畫制作。2017年下半年,魏生國在老家山東費縣成立了個人工作室,接待各地慕名而來的人。
當年9月,魏生國迎來了他教學生涯中年齡最大的學生——一位63歲的女士。她告訴魏生國,她平時要照看兩個孫子,但她和孫子都特別喜歡糖畫,所以想學做糖畫給孫子吃。于是這位女士在老伴的陪伴下,從天津來到費縣,找魏生國學藝。從熬糖到起筆作畫,她用半個月的時間學會了糖畫的入門技藝。“糖畫很講究手上控制糖漿流量的功夫,她可能因為常年做飯,學得不比年輕人慢。”魏生國說。學成回家后,這位女士有時還會帶著兩個孫子出攤,體驗糖畫表演的樂趣。
魏生國至今已經有徒弟700余人,蘊含先人智慧和生活甜蜜的糖畫,正被更多的人品味、傳播、欣賞。
做出自己的風格
活靈活現的十二生肖、花鳥魚蟲和以抗疫人物、童趣瞬間等為題材創作的原創糖畫作品,在魏生國的工作室隨處可見。
“傳統糖畫是用單調的糖本色做出來的平面圖案,很難長期保存,我把糖畫做出了我的風格。”魏生國說。在傳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他對糖畫的顏色、形狀和保存方法進行大膽改革,使“魏國糖畫”實現了從單色到彩色、從平面到立體、從易融易碎到能長期珍藏的創新。為了滿足當下人們的審美要求,魏生國還先后到江蘇、杭州、天津等地拜師學藝,將剪紙、皮影、漫畫等藝術形式中的元素融入到糖畫的造型設計中。
做糖畫20多年來,有時候看著身邊做草編、捏面人等的老匠人迫于生計而轉行,魏生國非常感激網絡平臺對糖畫的繼承傳播起到的作用,而他對這門傳統手藝的創新得到了市場回饋,也令他感到欣慰。他如今也依然會和兒子一起出攤。“我的很多靈感就來自生活。出攤的時候從孩子們口里聽來他們的想法和要求,回家后我就反復嘗試,做出來后他們很喜歡,我也特別高興。”魏生國說。(許茂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