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古驛道最早起源于秦漢,是歷史上中原人入粵和嶺南商貿活動的主要路徑,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向內陸延伸的重要通道,是廣東歷史發展的重要縮影和文化脈絡的延續。記者從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2016年以來,廣東率先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形成了一批整合遺產保護、文化挖掘、鄉村振興和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為一體的創新性實踐成果。省內高校和研究機構在省自然資源廳、省文旅廳等部門指導下,成立了多個古驛道研究中心或實踐基地,深入開展古驛道考古、研究、科普宣傳及活化利用工作。南粵古驛道成為國內外遺產線路活化利用方面極為引人注目的新典范。
南粵古驛道并非“一條道”,而是一個由縱橫交錯的道路、水系、城鎮、村落等交織而成的體系。在古驛道重要節點樟林、汕頭,中山大學南粵古驛道文化研究中心將“潮汕僑批”“汕頭近代城市地圖”這些保存著城市與人的溫度的珍貴文獻數據化、數字化,使之成為便于檢索、便于利用的公共文化資源。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團隊深研中央紅色交通線及南粵“左聯”文化,韶關學院南粵古驛道研究中心則收集了大量內遷粵北學校的文獻檔案,讓抗戰時期華南教育的一段歷史再度鮮活。
古驛道上的文化信息多樣而優美。廣東音像出版社南粵古驛道音樂制作研究中心對古驛道音樂文化內涵進行梳理研究、價值提煉和復活呈現,搭建了南粵古驛道音樂資料庫傳播平臺。《南粵古驛道嶺南聲音檔案》記錄下那些尋常卻無可替代的聲音;《驛道四季天籟古音之春夏秋冬》則用四季的樂章串起豐富多樣的嶺南音樂。廣州美術學院中國南粵古驛道研究中心聚焦青少年的歷史文化傳承與藝術教育,持續舉辦藝道游學·中國南粵古驛道少兒繪畫大賽。
古驛道是人文之路,也是自然之路。華南農業大學南粵古驛道研究中心開展了古驛道沿線植物資源調查等系列研究。
古驛道很“古”,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粵古驛道研究中心在這里開展了大量線性古道遺存調查研究;古驛道也很“新”,華南理工大學的師生們在汕尾海豐開展古驛道規劃與歷史遺存修復,廣州大學的團隊則在河源粵贛古驛道連平段驛站節點的客家圍龍屋何新屋旁搞起活化項目“古道之家”。
古驛道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粵古驛道藝術文化研究中心組織“2020古道學學術探討暨南粵古驛道國際化傳播高峰論壇”,以南粵古驛道為主題,舉行系列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記者卜松竹 廣州日報通訊員粵文旅宣)
關鍵詞: 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