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7時,暗藍暮色潮水般淹沒城市。南陽胡同里閃爍點點橘色燈火,深藏這里的一家戲劇工場,大幕即將拉開。20個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只為聽一堂導演馬巖的零基礎戲劇體驗課。
馬巖今年34歲,圓臉,微卷的短發,胡子被特意修剪過,相當有藝術范兒。但只要他開口,人們就會發現這位藝術家絲毫沒有曲高和寡的高冷感,笑起來有些憨厚親切。
馬巖出生在老崇文的四合院里,學信息管理的他大學畢業后愛上了戲劇,赴美國南加州大學進修。不過,當時的他也許不會想到,兜兜轉轉很多年,戲劇居然牽引著他重新回到了京城的胡同里。
前些年,馬巖拍戲、排練多是在片場或影視基地。偶然的機會,他幫朋友在一間四合院里排練,那一刻就被打動了。“一開門就見天地。走幾步,墻邊有花圃、放著一捆蔥,或許還倚著一輛自行車。這種接地氣兒的感覺哪兒也比不了。”馬巖說,公司曾在簋街租下一個四合院作為排練廳,幾個同事工作生活都泡在里頭,有點兒像《編輯部的故事》里那股子勁兒。胡同既不像寫字樓喧鬧,又不像劇場那樣空曠,安安靜靜,到處都是煙火氣兒,偶爾有居民好奇地溜達過來,跟他們聊上幾句。“天氣好的時候我們就爬房頂上去,俯瞰一個個青磚灰瓦的小房子,西邊山脈連綿,東邊是CBD的天際線。”
每個地方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北京人其實就像四合院一樣,方正、規矩,一寸不多,一寸不少。”馬巖說,“胡同里的每一面墻后面都是一個家庭,都有一堆故事。寫京味兒劇作,就只能在胡同里待著。”
在馬巖看來,北京是祖國的心臟,每一次脈搏跳動,首都都能感受到最真切的震顫。他創作的話劇《家宴》《恒星》《吾本孤獨》《生逢燦爛》以及互動默劇《小旅館大飯店》,講的都是大時代中普通北京人的生活暗涌。
從2016年至今,馬巖的工作與“戲劇東城”相融,除了為南鑼戲劇節創編劇作之外,還開設“戲劇一幫一”“零基礎戲劇體驗課”等戲劇普及項目。
這些年,馬巖用戲劇陪伴了很多人。有初中男生來上課,因為他喜歡的女生是學校戲劇社社長;有白領穿越半個城市來演戲,因為獨自在北京生活,日子非常寂寞;也有老人來找馬巖,完成年輕時的戲劇夢想……大戲謝幕時,馬巖總會跟居民說:我們給大家帶來的是劇本、是演出經驗,大家卻教會了我們人生,體會到人和人之間最本質的感情。
一方舞臺,道盡世間千萬事。馬巖希望自己能一直守在這里,用戲劇陪伴大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