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后,線上演出作為時代新產物,一度讓業內充滿期盼卻又憂慮重重。期盼自不必說,憂慮主要來自線上演出是否能在未來完成商業閉環?!耙粓鼍€上演唱會究竟能否最終變現?”這是讓不少對線上演出“躍躍欲試”的行業大佬們深思的問題。
與業內人士普遍所持的樂觀態度一致,線上演出的商業模式正在走向成熟。4月15日晚,歌手崔健的視頻號線上演唱會似乎已經顯示出重大利好。出道三十余年的崔健將自己“根本沒變”寫進歌詞,然而音樂演出模式卻在近幾年發生了革新般的變化。
15日晚,崔健直播演唱會的鏈接刷爆了朋友圈。觀看量最高峰值超4500萬人,點贊破1.1億,評論數超過17萬。直播開始前,就有超50萬人預約。當然,這份數據也刷新了視頻號直播演唱會的觀看紀錄。
當無數粉絲評論“崔健還是那個崔健”“崔健依然是頂流”時,直播間內隨處可見的某汽車品牌也喜提熱搜,網友評價“贏麻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視頻號線上演出首次迎來冠名贊助商。企業商標在暗色的舞臺背景下極為顯眼。
比起線下演唱會占地面積較大的視野空間,線上演出的品牌商標會更醒目。而且在線下,再龐大的場地也容納不了上千萬人的“捧場”。對于觀看了崔健線上演唱會的4500萬觀眾來說,這是一次非常直接有效的廣告宣傳。
演唱會后,樂評人似乎都嗅到了某種不一樣的氣息——“這是視頻號演唱會直播商業化的首秀”。而這種多方共贏的局面,顯然不是突然降臨的。
從2020年開始,各個領域的線上演出開始五花八門地推出。音樂平臺、影視平臺、科技公司紛紛入局,從觀看流量來看,只要不是付費觀看,效果大都不錯。而近幾次出圈的線上演出,則都來自視頻號直播觀看。
去年12月,讓無數網友感慨“曾經的青春回來了”的西城男孩線上演唱會,吸引超過2700萬人次觀看,最重要的是掀起的全民討論度,讓在疫情中受挫的演藝界喜出望外。今年4月1日,粉絲們實現了與張國榮跨時空會面的愿望,匯聚的強大粉絲力量使得演唱會更具爆發力,同時顯示出新技術和直播結合的應用效果。
但也不難發現,能夠引發集體狂歡的線上演出都有一個共同特征:不要錢。這無疑提出了一個問題,也即本文開始所提到的許多行業人士的擔憂:如果哪天線上演出開始收費了,還有沒有人愿意為此買單?而這次崔健的線上演出給行業內外帶來了極大的信心。
早在線上演出的“試水”階段,咪咕音樂副總經理袁敏就向封面新聞記者提到,線上演出在未來走向常態化只是時間問題,而這其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形成市場商業閉環。觀眾愿意為線上演出買單,意味著主辦方更有動力提升制作水準和提供精致的服務。
袁敏認為,相比于收取多少門票錢,現階段更重要的是對付費模式的引導。誠然,這一天的到來無疑是演出行業翹首以待的,尤其是在疫情下,線上幾乎成為了解救演出行業的唯一出路。
那在付費習慣尚未形成的如今,免費演唱會是否就是“毫無收益”呢?顯然不是,在崔健的線上演出中首次出現的品牌冠名商就可說明問題。看似免費的背后,線上演出對平臺和歌手來說都是雙贏。以一位女歌手的線上演唱會為例,開唱之后不僅漲粉20多萬,在演唱會后其歌曲的整體播放量也上漲四成。
業內人士告訴封面新聞記者,一場線上演出可以操作變現的機遇非常多。首先歌手可以通過版權的形式和平臺進行獨家合作,在線上直播結束后,粉絲如果需要再次觀看,則需要付費。又如以崔健為例的品牌植入,這是把傳統線下演出盈利模式搬到線上,但是它的效果遠遠超過線下。通過線上的方式“露出”品牌,其收獲的曝光度遠高于線下的“限量流量”,畢竟,頭部藝人的線下演唱會人再多,也無法超出演出場地的容量。
然而,此次線上演出之所以能成功,依托的仍舊是不變的崔健。這的確也帶來了另一個思考:哪怕觀眾都能接受付費觀看線上演唱會,在沒有“現場氛圍”的加持下,演出內容對大部分歌手來說,都將成為更大的挑戰。(徐語楊)
關鍵詞: 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