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民族歌劇《運河謠》唱《人世間》主題曲 上綜藝《為歌而贊》
最近這段時間,著名歌唱家雷佳的名字出現得相當頻繁: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由她飾演女主角的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剛剛結束了第六輪復排,首演至今十年,當初的新戲已經成為了經典;更加“通俗”的層面上,大熱劇《人世間》主題曲破圈流行,《為歌而贊》《春天花會開》等綜藝節目里也留下了她的歌聲……
十年見證新戲如何成經典
記者:很多藝術家都曾提過,舞臺上的角色是常演常新的。現在您對《運河謠》中水紅蓮這個角色的理解,與十年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雷佳:《運河謠》在2012年首演,是國家大劇院第一部原創民族歌劇,能夠在這部作品中出演女主角水紅蓮,讓她成為當代中國歌劇的一個經典角色,我感到十分榮幸。
水紅蓮是一個很灑脫、潑辣的女子,從小跟著師傅在江湖賣藝,雖然是一個闖蕩江湖的“戲子”,卻有著不屈于被納為人妾的錚錚傲骨。她只有十六七歲,但因為常年走南闖北,見過很多人情冷暖,所以在多次面對危難時都能機智化解。她也對社會底層人物的艱辛深有體會,能與他們共情,練就了滿懷憐憫的內心和俠肝義膽的性格。
在這部歌劇誕生十年后再次出演這個角色,一方面自己的表演狀態較之前更加成熟,一方面對于這部作品和這個角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此時再回想編劇黃維若老師對這部作品的寫作構思,同時觀照當下,覺得很有現實意義。
京杭大運河自古以來就是商貿往來的經濟要道,很多人在運河上謀生,過著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黃老師希望通過《運河謠》來告訴所有漂泊無定的人們,只要心存善良,只要真誠而無私,只要充滿同情與關愛,他們便能互相構成彼此的心靈家園,給這個世界帶來光明與溫暖。如果我們把這種情感聯系到當下,這不僅是對在異鄉打拼的人們的啟迪,也是對處在疫情特殊時期的彼此的鼓勵。
我也把這份心情融入了十年后水紅蓮的塑造中,希望更立體地呈現出她危難關頭舍棄一己私情、換回人間大愛的豐滿的人物形象。
記者:首演十年后,《運河謠》已經從新戲變成了經典。近些年,民族歌劇涌現的新作很多,但十年后仍然能演出的似乎不太多,作為最初見證這部作品誕生的歌唱家,您認為《運河謠》能得到觀眾和業界肯定的原因是什么?
雷佳:首先,《運河謠》從京杭大運河切入的主題本身就很有意義,也融入了劇作家對人性關懷的深入思考。這樣一個“人間大愛”的主題,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都是值得我們不斷反思和實踐的命題。再加上整部作品的音樂由旋律大師印青老師親自執筆,有很好的完成度。
劇中所有人物的刻畫都不是臉譜化的,都是豐富立體的。水紅蓮雖然性格潑辣、仗義執言,但將愛人推向別人的時候,也充滿了痛苦和掙扎;秦嘯生雖然是一個文弱書生,甚至有點古板,但是性情卻非常剛烈,充滿正義感;張水鷂雖然是運河上喪盡天良的惡霸,但也會有人性的撕扯。每個人物的音樂都進行了獨具個性化的塑造,同時,從故事發生地一路北上,音樂也隨著地域的不同,展現出不同的地方特色。
作品內容飽滿,人物真實可信,所以大家才會喜歡。而且每一個人物的唱段都成了聲樂學生日常學習和比賽的必備曲目,成為了教科書式的經典,這是非常難得的,也是作品成功的體現。
記者:不久前,《運河謠》劇組在線上直播了一次歌劇排練,“聲援”上海音樂學院的師生。當時您提到,為了這輪演出,每位藝術家和劇院都克服了很多困難。疫情當前,您覺得是什么在支撐著大家在舞臺上堅持到現在?
雷佳:上海的疫情正處在最艱難的時刻。我想什么鼓勵的話語都不如用藝術的方式去聲援他們更有效果,所以在國家大劇院的大力支持之下,我們嘗試以一次歌劇排練公開課的方式,希望能為這些音樂學子和受到疫情困擾的人們送去安慰和鼓勵。
歌者的聲音應符合歌曲要表達的情感
記者:這段時間,您為電視劇《人世間》演唱的同名主題曲給觀眾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最近有沒有看到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留言和評論?
雷佳:很多留言說沒聽出來是我演唱的。演唱就是要為作品服務,要根據作品的需要來選擇聲音,選擇技術的運用和情感的表達。只要大家認為一種演繹方式是貼合作品的,就是對表演者最大的褒獎。
記者:最近您也參加了綜藝節目《為歌而贊》,這是您從前很少涉足的領域。
雷佳:《為歌而贊》對我而言是一個全新的舞臺,在這里,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歌聲和作品與觀眾面對面互動,很直觀地感受到對作品的反饋,交流創作的心得,分享作品帶來的感動,這些珍貴的、難忘的體驗是吸引我的很重要的原因。我的好友、歌唱家廖昌永和龔琳娜也來到過這個舞臺,帶來了不同類型的作品,有古詩詞作品也有新創作品,讓我看到了這個節目的包容和可能性。
我也了解了當下音樂的傳播方式正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欣賞習慣的變化發生著改變。人人都能有展示自己的平臺,平臺也確實發掘了很多有才華的人,這是跟從前很不一樣的。
記者:近期大家還在民歌競唱節目《春天花會開》中看到了您的身影。對現在很多年輕人來說,民歌和民間音樂已經不是他們的熱門選項,您是帶著怎樣的想法來參加這個節目的?
雷佳: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民歌的某些功能被削弱了,但是它依然是人民生活最親密的伴侶,記錄著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承載著祖先遙遠的記憶,抒寫著歷史上古老的傳說。
當初接到節目邀請時,我非常高興,因為我一直在做民族民間音樂的發掘和傳承工作,也有許多心得想與年輕的歌者們分享。
我覺得民歌、民族民間音樂當然需要傳承,因為這是我們文化的根脈,每一次對它的探尋、演繹都是一次尋根之旅,但是傳承不等于博物館式的保護,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要在保存它的文化內涵和音樂精神內核的基礎之上,根據當下的生活形態、審美追求和時代風尚去進行符合時代審美的表達。傳承不等于固守,創新也不等于舍棄,合理探索、有機結合才能讓民族民間音樂得到更好的發揚和傳播。
記者:有人覺得您比之前更加“通俗”了,從《人世間》到《春天花會開》,這些是您有意做出的“跨界”之舉嗎?
雷佳:其實并沒有特意想要去“跨界”,我做的都是自己認為應該去做的事情,那就是用藝術服務人民,服務大眾。我演繹作品的出發點就是用符合作品的聲音和情感去演唱,只要大家覺得是符合歌曲應該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的,那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記者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