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結束了在南京最后一場演出,謝幕時觀眾們連連鼓掌,不肯離去。給大家帶來這股“青綠旋風”的演員們當天下午特地抽出時間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專訪,飾演青綠的孟慶旸,飾演希孟的張翰,以及飾演展卷人的謝素豪和張峻赫,在采訪中告訴記者,《只此青綠》能與觀眾達成共鳴和默契,其實是因為每一位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為了“找到”角色,下功夫臨摹12米《千里江山圖》
如何“找到”劇中人物,演員們排練初期做了大量功課,翻閱了很多古書,從《千里江山圖》出發去觸摸那段歷史。飾演希孟的張翰告訴記者,歷史上關于希孟的介紹只有短短三行字。剛說完,他就把希孟的生平一字不落地背了出來,“而且這個人物也沒有出現在影視劇中,更別說舞臺作品了。”
為了揣摩角色,張翰下足了功夫,“20歲剛出頭的我跟希孟年齡相仿,所以我在臺上能夠較為輕松地將自己代入到希孟的狀態和情緒中去。但在演繹希孟作畫時的‘韌性’這一方面,需要突破的點就多了。”
張翰專門請教了中央美術學院青綠山水專業的博士,學習臨摹《千里江山圖》,從白描到上色,再到點染,在一步步學、一步步畫中,從沉浸式體驗里收獲誠意和敬畏。
臨摹讓張翰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希孟,他一定是個陽光樂觀的少年,學畫時也許很調皮,跟師兄弟打鬧,捉弄老師,但面對畫作時,又極其堅韌,性格多面的他是個天才,但也肯定嘔心瀝血,因為他不到半年就把這幅畫畫完了。為了把希孟的那份癡、那份執著呈現出來,張翰有時入戲太深,甚至哭到不能自已,因為壓力大還瘦了許多。
“青綠腰”很難,職業舞者孟慶旸也要開小灶練
春晚上,《只此青綠》選段出圈的同時,“青綠腰”也火了。
為觀眾帶來“青綠腰”的孟慶旸告訴記者,對職業舞者來說,做到“青綠腰”是容易,但不容易的是,要控制在一定的時長里。一開始她也不能持續很久,達到現在的效果,不僅僅是泡在汗水里訓練那么簡單,甚至每天排練結束后,晚上她還“開小灶”加練腰腹和腿部。孟慶旸笑說,“青綠腰”一詞是網友們共同創建的,她很開心這個動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喜愛。“其實一開始我自己也做不到那么好,它需要全身的肌肉力量,光靠我平時的訓練是不夠的。所以那會排練結束后,我都會自己找時間加練,做一些腰腹和腿部訓練,來支撐整個身體的平衡感。”
“青綠”不是寫實人物,體現的是中國古典隱約之美
在《只此青綠》中,“青綠”的水袖垂下來,既像山的紋理,又好似一泓靈動在山間的碧水,她以絢爛之身,勾勒出如詩如幻的無垠山河,將中國古典式傳奇娓娓道來。除了“青綠腰”,為更好地詮釋“青綠”這個角色,孟慶旸從形態到眼神,甚至是一次微小的挪步,都經過了反復打磨。孟慶旸笑說,《只此青綠》的兩位導演韓真和周莉亞給予了非常非常多的引導和幫助,比如韓真導演給她發了很多很多語音,幫助她領悟“青綠”。
翻開孟慶旸的履歷,會發現她跳過不少強調東方美學的舞蹈,對此,她表示,這些都是在傳達中國傳統文化,但因為角色塑造而產生不同的美學效果。拿《只此青綠》來說,屬于宋代美學的古典韻味,宋代是極簡之美,雖簡約但又不簡單,“我們排練前還特地閱讀欣賞了一些宋代畫像,研究宋代女子的形態狀態,從中提煉為我們的舞蹈所用。”
在她看來,能夠通過一個角色去了解歷史,以及背后的意義,是極其幸運的。而在《只此青綠》中致敬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與觀眾達到一種共鳴和默契,這在孟慶旸看來,這種默契和喜愛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孟慶旸是大家口中的“孟姐”,她絲毫不避諱地笑說,自己是四位中年齡最大的,“當我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我自覺身上多了一份使命,會一直做一名文化的傳播者和美的傳播者。”
四位年輕的主演還告訴記者,《只此青綠》的成功充分證明了所有人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記者 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