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大型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第四季為該系列的收官之作。該片跨越大江南北,用精致的鏡頭、大美的畫面,記錄當下中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地理,書寫恢弘壯闊的山河史詩。
《航拍中國》系列從第一季開始便探索高空視角下視聽敘事的多種可能性,力求開拓紀實美學新路徑。主創團隊動用總計73架直升機、320架無人機,總航程超90萬公里,在載人直升機和無人遙控機拍攝外,還加入穿越機拍攝、水下攝影等,進行多視角影像呈現。
第四季拍攝的地區經緯度跨越最大,海拔高度落差最大。在青藏高原,攝制組突破載人機高海拔起飛、從北坡拍攝珠峰的技術限制,帶觀眾近距離領略珠峰景觀。攝制組還首次將航拍視角升至太空,利用衛星進行動態高分辨率拍攝,再加上“天宮”空間站拍攝素材,使觀眾欣賞到難得一見的視覺奇觀。
該片常采用“一鏡到底”的飛行拍攝手法,選擇最具特色的地理空間,通過遠近結合、動靜相宜的鏡頭設計,帶領觀眾俯瞰腳下美麗可愛的家園。片中,既有快速運動鏡頭跟隨藏羚羊遷徙,也有花漫長時間在馬祖島海灘靜候和記錄大海“藍眼淚”景象。與之相應,解說詞精雕細琢,力求邏輯縝密、語言優美、貼合畫面,也不乏通俗性和趣味性,以“接地氣”的表達拓展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滿足觀眾的知識需求和審美需求。
該片除了鳥瞰式關注不同地域的時間流變與空間轉換,也注重展現該地域人文歷史和風土人情。該片對多處文化遺址和名勝古跡進行呈現,對地上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重點講述。首都的北京中軸線、大運河文化,河南的仰韶文化遺址、洛陽古都、開封古都等,都在其中精彩亮相。紀錄片在繪制“中國地理鳥瞰圖”之外,還打造了一條體驗中華文明的空中游徑,帶領觀眾對文化遺跡進行別開生面的探尋和思考。
《航拍中國》通過描繪大美景觀展現新時代生動蓬勃的精神氣象。透過鏡頭里的青山綠水,觀眾能自然聯想到我國實施的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舉措和重大工程,從而對生態保護修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有更深體會。該片展現工業、農業、漁業等各行各業的發展,展現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社會變遷。觀眾們跟隨鏡頭,在柳鋼防城港鋼鐵基地,見證現代鋼鐵工業發展與進步;在沈飛、鞍鋼、大連船舶等領略大國重工風范,也體驗新松機器人、FL—62大型連續式跨聲速風洞等高新科技項目。該片立體展現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是對新時代中國社會圖景的生動描摹。
《航拍中國》系列歷時7年,逐步積累傳播力、影響力和美譽度,成為深受觀眾喜愛、傳播效果突出的現象級作品,在互聯網上引起很大反響。播出后,節目全網熱搜累計上榜超370個,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19億人次,微博短視頻播放超1億次。這背后一方面是內容的專業性,地質學、氣候學、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生物學等學科專家學者從前期調研、選點開始就深入參與創作;另一方面是表達的貼近性,“說觀眾聽得懂的話,看人們難得一見的風景,讓8歲到80歲的國人都能理解和喜愛”。許多觀眾表示,紀錄片里有記憶中的故鄉,有無比向往的旅程,有渴望體驗的生活,大大豐富了自己對祖國山河的形象認知和情感體驗。
(作者冷凇 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