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映的電影《阿凡達2·水之道》,再次向世界展示取景地張家界的瑰麗山水。近年來,從歐洲到亞洲,“取景產業”已成一些城市發展的新動能。
近幾年來,影視劇帶火旅游點的情況并不鮮見。業內將之稱為“煙花效應”——影視作品猶如一場絢爛的煙花,綻放于城市上空的同時照亮下方勝景。旅游目的地要做的,是在這個短期窗口內,找到自身的比較優勢,并將其作用發揮到最大。
不過,“取景產業”對城市的作用并不僅僅局限于此。從影視IP與文旅產業的疊加到催生影視服務業,再到助推本土電影工業發展,不少地方從攝像機鏡頭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全新路徑。
(相關資料圖)
城市作為電影拍攝地的四方面因素
有研究者建立起一個數據庫,素材涵蓋2000年到2019年間上映的最吸金的真人劇情片,以此研究電影拍攝對于取景地的需求以及青睞度。
數據顯示,過去20年最吸金的200部電影平均在1.6個國家取景拍攝。完全在一個國家完成拍攝的電影數量不超過2/3,23%的電影在兩個國家完成拍攝,其余12%在三個以上國家完成拍攝。
一些地方從這一需求中看到了商機,“影視IP+文旅小鎮”的全新發展模式由此產生并不斷演進、成熟。
例如,電影《指環王》的拍攝地新西蘭瑪塔瑪塔小鎮,吸引了大批游客,一躍成為經典影視主題旅游小鎮。其影響力進一步輻射,讓新西蘭從一個普通的旅游國家化身為充滿神秘色彩的“中土世界”特色旅游目的地。由于《指環王》這個大IP與當地旅游業的成功融合,近幾年新西蘭已經成了世界各地“魔戒迷”心中的朝圣地,進而帶動了該國旅游產業跨越式發展。
在韓國,中島區域距離春川市區1.5公里,是春川市民喜愛的休閑場所及學生團體旅游的理想場所。由于景色宜人,電視劇《冬季戀歌》、電影《娃妮和俊河》等都曾在此取景。在影視劇熱映熱播的帶動下,中島也成為韓國知名的影視特色旅游目的地。為方便游客參觀,中島上的外景地都作了影視場景相關標識。雖然自然美景并不鮮見,但影視劇“濾鏡”帶來的熱愛與憧憬,讓這里變得獨一無二,無法取代。
即使是現在意義已經抽象化的“好萊塢”,在最初,也是攝影師尋找外景地時發現的。美國的電影制作產業從紐約、芝加哥、費城等東部城市起步,后來有人發現了好萊塢,南加州溫暖的陽光和豐富的地貌非常適合終年拍攝電影。一些獨立制片人開始遷到這里,在好萊塢這個洛杉磯郊區小鎮落戶。很快,這里便聚集了許多制片公司。到1910年前后,美國電影的制作中心便從紐約轉到洛杉磯。
1914年,環球電影制片公司在好萊塢北面建起了攝影棚和外景取景場地,命名為“環球城”——它成為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電影基地的同時,也標志著好萊塢大制片廠正式出現。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和美國經濟的衰退,電影業成了各企業和各州政府追逐的利潤增長點。加之世界各國電影產業迅猛發展,大制片廠下屬拍攝基地開始遭受國內外影視基地的強力競爭。
一位電影集團負責人曾透露,選擇一個城市作為電影拍攝地一般基于四方面因素的考量,一是原著背景,對于依托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要充分尊重故事的發生地;二是氣候因素;三是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對于電影拍攝地選擇的影響重大;最后一個因素是城市的便利性。
從依賴天然氣候美景到更多人為“干預”
事實上,“取景產業”的利好并不僅僅停留于對城市形象的塑造及對旅游業的加成,在其背后,核心是影視服務產業,它是現代影視工業高度專業化、分工化的產物。
漫步在芝加哥街頭,你很有可能路過一個電視劇或電影的拍攝現場。數據顯示,芝加哥已成為除洛杉磯和紐約之外,美國影視劇拍攝最多的城市之一。
據統計,最高峰時,2個月內就有8部電視劇、3部好萊塢電影在芝加哥同時拍攝。當地優秀的影視人才及政府在稅收政策方面的大幅優惠,正吸引越來越多的電影工作室和制作公司落戶。
作為美國國際金融中心之一,芝加哥既有錯落有致的摩天樓集群、風景優美的密歇根湖,還有工業時代衰落的廢棄工廠,多變且富有文藝氣息的城市特質使其具有較高的辨識度。
除《蝙蝠俠》系列之外,《變形金剛》《蜘蛛俠》《超人》《源代碼》以及《美國麗人》《王牌對王牌》《偷天換日》等好萊塢大片都曾在芝加哥拍攝。電視劇方面,大熱美劇《越獄》主要取景地就是芝加哥郊區的一座監獄。
僅在2017年一年間,就有580個影視拍攝項目在芝加哥進行,影視服務行業為這座城市帶來的經濟收入達4.23億美元,由此成為新的經濟支柱和增長點。
即使在美國國內,影視服務行業的競爭也在各州之間激烈進行。芝加哥在該行業發展地圖中數據漂亮,然而它所在的伊利諾伊州在與佐治亞州的比較中處于下風——包括漫威在內的近20家主要電影工作室和制作公司在佐治亞州建立辦公室。電影和電視劇制作人在佐治亞州的花銷數倍于伊利諾伊州。
深究發現,伊利諾伊州和佐治亞州都給予影視劇制作方同等比例的稅收減免,但后者內有乾坤。
伊利諾伊州稅收減免主要針對本州演員和工作人員,減免對象的月工資不超過10萬美元。這主要是為照顧當地就業,包括群演、燈光師以及其他工種。
比較來看,佐治亞州的稅收減免政策細則對影視制作人更具吸引力。佐治亞州獎勵任何在該州的拍攝工作,要求每個拍攝項目在當地開銷必須達到50萬美元以上。而且稅收減免對象不限本州演職人員,也不設定金額上限。這意味著在該州拍攝的影視劇如果起用好萊塢大牌明星,他們的片酬也在稅收減免范疇內,這往往會吸引更多大制作到當地拍攝。
如果說,最初的“取景產業”發展更多依賴于天然的氣候美景,隨著影視數字技術的興起,更多人為“干預”開始。
2000年建于諾曼底的法國全景數字工廠電影后期制作公司由導演呂克·貝松一手推動,創立宗旨是運用當今世界最高端的數碼技術以及尖端科技人才,為影視工業的創作者服務。
呂克·貝松認為,在歐洲不能沒有大型的影視城,便萌生把原法國電力公司的一個廢舊廠房改造為歐洲最大影視城的想法,希望接待全世界的劇組來法國拍攝。該影城的最大“賣點”就是把攝影棚和電影城其他的配套設施完全協同作用。至今,這里已承接了無數影視、廣告作品的拍攝項目。
積淀力量從“制造”到“創造”
提到“取景產業”,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是經典案例,成為很多電影的取景勝地,包括《銀翼殺手2049》《但丁密碼》《紅雀》和《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等。許多人早已在大銀幕中對這座城市完成了一次神游。
幾個月前剛剛上映的大片《沙丘》同樣在此拍攝,值得一提的是,該系列電影第二部的拍攝地再一次鎖定布達佩斯。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布達佩斯和布拉格吸引了許多影片取景拍攝,并成為全球海外制作在歐洲的兩大重鎮。更有人戲稱前者是“歐洲的橫店”。
上溯布達佩斯在這一領域的發展路徑可以發現,其對自身的定位并未停留于“取景地”。
和美國本土以及倫敦、柏林、巴黎等城市相比,布拉格和布達佩斯有著顯著的成本優勢。業內測算顯示,同一項目在布達佩斯的攝制成本大約比洛杉磯低25%,這一優勢很大程度上來自較低的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則對行業有著更直接的影響。這一點在布拉格和布達佩斯兩座城市的地位變化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匈牙利在2004年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除了制片公司在匈牙利境內的支出以外,其在境外用于請當地雇員的花銷也可以得到返利。這一政策效果立竿見影。2010年,捷克政府跟進出臺了優惠政策,但因缺乏資格審核導致資金流失,效果不彰。
2010年,美國最大的獨立制片商羅利制片廠和匈牙利奧里戈電影集團聯合投資的一家電影廠在布達佩斯開張運營。制片商稱它是“歐洲最好的電影拍攝和后期制作設施”。
耗資7700萬美元的新電影廠位于布達佩斯東郊,占地18公頃。它包括9個攝影棚,其中一個面積達4200平方米。
目前,布拉格和布達佩斯仍是海外影視服務行業在歐洲尤其是中歐地區的兩大中心。塞爾維亞、迪拜、阿布扎比等地也正摩拳擦掌加入“戰場”。
面對不斷加劇的競爭,已經站穩腳跟的布達佩斯在繼續為電影制作提供美景及優質服務的同時,進一步發力,憑借在影視服務行業中的技術及政策積淀,壯大匈牙利本土電影業。從“制造”到“創造”的努力,初顯成效。
2017年2月19日,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頒獎禮上,匈牙利女導演伊爾蒂科·茵葉蒂執導的影片《肉與靈》一舉奪得最佳影片金熊獎。這部被媒體稱為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超現實主義”電影,使匈牙利電影成為世界電影矚目的焦點。該片的扶持資金來自匈牙利國家電影基金,繼此前扶持的影片《索爾之子》獲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并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以后,再次引起全球業界和扶持機構的關注。
據悉,匈牙利國家電影基金還開啟了一項教育和實習計劃,致力于培養匈牙利電影業的后備力量。(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