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正在公映的影片《臍帶》曾入圍第3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單元并獲得第4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這部影片也曾獲得2020年度金雞電影創投評委會推薦項目和“中國好故事”優勝項目兩項榮譽。
影片講述了一個溫暖的故事:在北京做音樂人的蒙古族小伙子回到家鄉,帶著罹患阿爾茨海默癥的母親從城市回到草原上生活。為了防止母親走失,他用一根繩子把自己和母親拴在兩頭。母親年輕時曾經在一棵樹下與父母合影,現在她心心念念要重新回到那里。小伙子便騎上摩托車,載著母親踏上尋找那棵樹的旅程。母親終于離去了,小伙子獨自找到了那棵樹……影片中兒子對母親的看護,是陪伴的過程,也是送別的過程,其中呈現的母子深情、人對故鄉的眷戀令人慨嘆;草原上蒙古族人的代代相繼、生生不息以及在更深層次上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生和死的思索令人回味。
除了故事,影片的音樂和畫面也都格外具有詩情畫意,始終在進行著溫情的訴說。鏡頭中,內蒙古大草原的湖邊、天空、草場意境悠遠,呼喚天地和心靈的蒙古族長調甚至草原上的各種聲響,都是獨具風情的天籟之音。在監制曹郁、姚晨的努力下,影片集結了強大的拍攝和制作班底,使這部中低成本電影的視聽品質和藝術表達更加出色。
影片導演、編劇喬思雪是一個90后新人,出生在內蒙古,在國外留學時創作了這個劇本。這也是她與親友離別后的創作。其中滲透了蒙古族人的生死觀對她的影響,平靜又具有感人的力量。這部用蒙古語講故事的民族電影,使她與更多人產生了思想與情感的共鳴。
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近年來中外影壇出現了不少以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為主角的優秀影片,如《依然愛麗絲》《困在時間里的父親》《媽媽!》等。《臍帶》的創作者直視當下社會的家庭關系、代際關系,表現出青年人面對患病的長輩時初期的惶恐無措和最后的勇敢堅定。男主人公對母親、草原的養育之恩做了深情報答,也對蒙古族人善良、堅韌的優秀品質進行了可貴傳承。影片禮贊了愛和生命,真誠而飽滿,帶給觀眾新的情感體驗和內心自省。(苗 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