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虎不成是什么意思?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下一句是什么?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俗語是其中的縮影之一,通過對俗語的探索,我們可以看到文化的冰山一角。俗語是一種流傳民間的語言,一種文化形式,不僅僅是因為背后有文物,還因為背后有深刻的道理。俗語雖然句子短淺,甚至粗糙,但背后有一個偉大的世界,值得探索。
自古以來,很多人都發現諺語是珍寶。比如《增廣賢文》包含一些流行的諺語。近代以來,許多學者把一些有價值的諺語編成了書籍,比如《俗語辭典》。在這本書里,有一句話叫做“畫虎不成反類狗”。可以說這句話家喻戶曉,但是它的下一句話十個人有九個人都不知道。下一句話雖然意思一樣,比較合理,但是因為兩個字,所以知之甚少。
首先,我們來看看“畫虎不成反類狗”這句話,一般的解釋是,一個人畫老虎,而是畫的像狗一樣。所以這句話經常被用來諷刺崇高的目標,因為追求過高的目標不現實的,導致他最終不倫不類。這句話出自蒲松齡《聊齋志異》“但恐畫虎成狗,致貽污謗”,但一開始并不是這句話,而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再來看下一句。下一句是“刻鵠不成尚類鶩”,意思是一樣的,畫天鵝畫不好導致畫成了鴨子。下一句話和上一句話意思一樣,但也意味著模仿的不現實,但又差不多,所以和上一句話略有不同。可以說這個諺語比前一個更有道理,因為即使有幾分相似,但本質還是大相徑庭。
這兩句話最初來自《后漢書馬援傳》,是伏波將軍馬援告誡他的子侄的話。子侄們經常在背后批評別人,所以告誡他們,說龍伯高敦厚老實、體貼,好忠誠,很多人在他父親去世后做研究。雖然他很優秀,但馬援不希望自己的侄子向他學習,因為如果他們學習龍伯高不到位,他們無論如何也是謹慎的人,所以他們“刻鵠不成尚類鶩”,但是如果他們學習杜季良也不到位,他們可能會變得輕浮,所以他們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萬青的觀點:這兩句話背后的含義可以說是一樣的,但下一句話更有意義,更有道理。但是因為“鵠”和“類鶩”這兩個詞比較生僻,所以很多人記不住它,使得它不如前一個廣為人知。但是,我們可以知道,一個是“天鵝”,一個是“鴨子”。對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