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澇保收面積是什么意思?
旱澇保收區是指遇干旱可灌溉,遇洪水可排放的有效灌溉面積。灌溉設施的抗旱性應根據當地不同情況達到30到50天,適合發展雙季稻的地方應達到50到70天。治澇防洪一般達到20年一遇的有效灌溉面積標準。無論旱澇,都能保證豐收,人民生命財產得到保障。這是我們中華傳統民族古老的智慧,廣泛應用于農業和城市給排水管理系統。旱澇保收可以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旱澇保收區一般是指在發生旱澇災害時,按照一定的設計標準建設水利設施以保證高產穩產的農田區域。灌溉工程控制范圍內,根據設計保證率和灌溉進度可灌溉的耕地面積。其實這兩個概念相似但又不同,旱澇保收的地區不僅要有灌溉系統,還要有排水系統。然而,確保灌溉面積只強調灌溉水利系統。
旱澇保收的方法包括提高森林覆蓋率,修建水庫和河網。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建設河網,這也是最大的投資部分,因為河網有大量的儲蓄和方便的水資源配置。密集的人工河網可見于長三角、珠三角、北京、上海和西歐國家。
在沒有河網的地區,由于供水空間不足,容易發生洪水、干旱和城市缺水,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陜西、河南、山東和河北對“旱澇保收”體系的投入問題嚴重程度不足,容易導致發生發展城市進行洪澇、干旱和缺水。這主要是由于人水和諧意識的單薄導致的。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建設耕地8億畝,建設集中、邊疆、抗旱、防洪、穩產穩產、生態友好型農田10億畝。這是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發展綜合生產管理能力和保障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是推進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進行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增強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研究內容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要以保障糧食基本自給、糧食絕對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固定基本農田、糧食主產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為主線,加強籌資整合,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協調推進機制,提高建設水平,豐富建設內容,加強建設后管理和保護。在具體工作中,一定要堅持統籌兼顧,完善機制,加強監管;突出重點;負責分工和協調推進;多元化投資和社會參與。
旱澇保收面積和有效灌溉面積之間有哪些區別
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有效灌溉面積,大家看完對比一下也就知道了。灌溉面積是指有一定水源、地塊相對平坦、有配套灌溉工程或設備、在一般年份下能夠進行當年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積。不包括:
1.灌溉工程或設備不配套(如只有深井,沒有安裝機器),渠系不完善(如只有水庫,沒有修渠),地塊不均勻,當年灌溉效率的耕地面積不能充分發揮;
2.無灌溉工程設備的耕地面積和完全依靠雨水蓄水的水田面積;
3.原有灌溉工程設備損壞無法灌溉的區域。灌區根據動力或灌溉方式的不同分為機械灌溉區、電動灌溉區、重力灌溉區和噴灌區。
按照《農田水利技術術語》標準,灌區可分為以下幾類:設計灌區:按照規定的保證率設計的灌區;有效灌溉面積:灌溉工程設施基本配套,有一定水源,土地相對平坦,一般年份可正常灌溉的耕地和園林草地面積;一般情況下,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積應等于水田和灌溉地的總和。保證灌溉面積:灌溉工程質量控制能力范圍內,根據教學設計可以保證率和灌溉制度可灌溉的耕地面積。
現在,大家就對旱澇保收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如果旱澇保收面積真的到達了10億畝的話,我們的糧食價格應該會變得更加的平衡,而且農民的收入也會變得更加的穩定呢。所以旱澇保收是一個非常利于民生的種植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