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紅梅閣是怎樣的景點?
紅梅閣在江蘇省常州市區紅梅公園東南隅。唐末屬水田寺,后歸薦福寺,傳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紫陽真人張伯端著經處,隸天經觀,南宋末毀于戰亂,元代重建道觀,元貞元年(1295)改名玄妙觀,并建飛霞樓于觀之東北。元末飛霞樓毀,明代在樓舊址建紅梅閣。歷經興廢,最后一次毀于太平天國時期。
紅梅閣始建于唐昭宗年間(889-904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宋代曾作為貢士試院,后成為道院,傳說號稱紫陽真人的道教南派鼻祖張伯端曾在此聚徒修煉,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時紅梅閣,香煙輕裊,竹梅成蔭,尤其是紅梅盛開季節,更是絢麗清艷,宛如一片霓云,堪稱“擬仙都之仿佛”。
清朝常州籍著名詩人趙翼曾如此禮贊紅梅閣美景:“出郭尋春羽客家,紅梅一樹燦如霞;樵陽未即游去,先向瑤臺掃落花。” 光緒二十六年《重建紅梅閣記》碑文云:“閣高六丈有奇, 其上金碧交輝。”
常州紅梅閣有什么景觀?
該閣建于2米高之土臺上,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下有回廊,斗拱翹角,氣勢壯觀。
閣高17米,分上下兩層,四周原筑垣墻,現改為石欄桿。南端有云鶴紋石坊,下有石級,為出入通道。
坊額刻“天衢要道”四字,有明崇禎時題款;兩旁石柱楹聯為“道有源頭,立言立功立德;工無駐足,希賢希圣希天”。
閣前院落原植紅梅翠竹,被稱作“常郡之巨麗”,“擬仙都之仿佛”。歷代題詠頗多,閣內外壁間至今猶存紫陽真人石刻像、著經處及建閣碑記等石刻。閣前冰梅石柱,為元代天慶觀牌坊石柱原物,今存其一。
此柱石瀝紋起作冰梅狀,其色瑩白有光,清乾隆《常州賦》稱“甲于哥窯”,俗稱冰梅石,里中傳為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