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講述“七一勛章”獲得者黃大發奮斗事跡的《高山清渠》已在央視一套播出過半,該劇高居全國收視榜首。演員李健將黃大發堅韌執著、敢想敢干的形象詮釋得入木三分,得到了黃大發本人的認可。
有原型
努力一點點成為他
在李健心中,“歷時36年,堅持開鑿絕壁天渠”的黃大發是個非常強大的人,他少年喪父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所有的苦難幾乎都嘗了一遍,但是這個普通的農民并沒有被命運打敗,幾乎用了一生的時間去完成建渠這件事。“這個人物非常立體,面對感情他有膽小怯懦的時候,而在修渠這件事上,黃大發又戰天斗地,百折不撓,什么困難都不能打倒他。”
塑造黃大發,李健注重把握角色的多面性,把人物的特點表現出來,“他善良、堅韌,看問題的眼光、角度、深度和村里其他人都不一樣。他把百姓的貧窮看在心里,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草王壩村擺脫缺水的問題,同時他也非常有智慧。”
以真實人物為原型,為李健的人物塑造提供了根基和方向,而角色從青年到古稀將近50年的年齡跨度也帶來了創作難度。“創作表演不能脫離真實人物的實際狀態,所以整個創作過程中,我要從外形、神韻、談吐、姿態,所有的一切,慢慢往黃大發形象上靠,一點點成為他。”
不煽情
用“對眼”演出喜感
更大的挑戰是精神層面的表達。黃大發的一生跌宕起伏,雖然《高山清渠》要將草王壩人民經受的苦難告訴觀眾,但主創們不希望只以表面方式來表達苦難,而是要把人物與命運的對抗,對生活的樂觀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現出來。在表演上,李健重點突出了黃大發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比如黃大發智斗裝神行騙的吳瞎子,李健用了“對眼”這種比較接地氣的方式,一方面突出了角色智慧,另一方面也達到了喜感效果。
黃大發的感情表達是大開大合的,每一場戲都是重場戲。劇中有一幕是年過半百的黃大發坐在球場上,眼前是一群孩子在打球,而他腦海里患絕癥的女兒臨終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喝上一口草王壩的水,這場戲更加堅定了黃大發一定要把渠修通的決心。李健和導演商量后,決定用黃大發的背影來表達,“我覺得一個孤單卻很堅毅的老頭背影,能把黃大發年邁的蒼涼和對理想的執著表現出來,在演繹過程中我能體會到他心里的壓抑和堅定。”(文/記者 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