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作者: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 鮑遠福
時隔35年,經典空戰影片《壯志凌云》終于迎來了續集《壯志凌云2:獨行俠》。然而,相比《壯志凌云》曾被中國影迷瘋狂追捧,《壯志凌云2》的關注度似乎少了許多。畢竟,隨著中國電影制作水準的穩步提升和優秀戰爭影片的陸續問世,中國觀眾對好萊塢大制作的盲目崇拜已有了本質改觀,對好萊塢大片質量水準的認知也有了質的提升。同時,《壯志凌云》所宣揚的個人英雄主義和價值觀念,也與中國觀眾集體所認同的英雄觀、歷史觀與審美觀相互齟齬。因此,這種依靠刻意模仿原作敘事套路、刻畫玩世不恭的“痞子英雄”成長歷程及情感救贖的好萊塢動作類型片,在中國逐漸喪失吸引力,迎來日薄西山的悲涼處境。
《獨行俠》雖然完成度較高,但在故事情節上,僅能視為對原作的“打補丁之作”。《獨行俠》沒有脫離原作劇情的套路與框架,甚至前半段劇情主線的飛行基地學員輪訓都如出一轍,不同的是,當年桀驁不馴且又愛炫耀的飛行員“獨行俠”如今變成了飛行教官。這些學員與當年的他一樣,目空一切且自視甚高,實則是一群沒有實戰經驗的菜鳥。于是,當初敢于挑戰一切規則、我行我素的“獨行俠”,不得不向現實低頭,變成這幫娃娃兵的守護者。
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需要帶著這幫菜鳥從戰場活著回來,以彌補自己35年前的遺憾。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影片的劇情反轉設計得極其突兀粗糙,幾乎是在毫無緣由且不符合邏輯下展開。主創團隊原本想呈現的美國空軍飛行員代際傳承和個人英雄主義,結果淪為一場“獨行俠”的“個人秀”,不免弄巧成拙。影片在精彩空戰奇觀和緊張刺激的視效渲染之下,幾乎沒有展現出實質性的新故事線與藝術內涵要素,過于宏大磅礴的視覺特效和影像奇景的表象下,貧瘠的思想和空洞的劇情暴露無遺,留下的只有拙劣的劇情重復以及工業生產標準上的無腦炫技。
如果說35年前的《壯志凌云》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美軍精英飛行員,那么如今這部“補丁之作”只是“獨行俠”個人形象拼盤的一次完形。精英學校中的新一代飛行精英,僅僅是一群面目不明的“工具人”,充其量是前作中“笨鵝”“冰人”“好萊塢”等角色的“鏡像”。在這些角色身上,看不出兩個時代飛行員的精神氣質與性格弧度。這些人物,只是影片“再塑”主角“獨行俠”的蹩腳理由而已。電影用一種老套、刻意煽情但又淺顯易懂的方式,幫助主人公完成一次跨越35年的成長和沉淀之旅,使得這部續作僅僅停留在動作類型片的及格線上,難以企及原作的高度。
好萊塢影片拍攝續集,一方面是為了情懷,留住老觀眾,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藝術上的野心或技術上的突破,面向新受眾市場開發IP等目的。然而,在好萊塢電影史上,續集作品能夠超越原作的寥寥無幾,無論是《鐵血戰士》系列、《獨立日》系列、《變形金剛》系列、《X戰警》系列,還是《黑客帝國》《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系列的重啟作品,雖然有頂級制作團隊與現代工業生產流程的加持,仍然無法規避票房口碑滑鐵盧的風險。作為35年前的“空戰經典”《壯志凌云》的重啟版,《獨行俠》也遭遇了相似的尷尬。因此,分析續作《獨行俠》的創作,對我國當代電影創作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35年前,F-14吊打米格的劇情設計讓軍迷觀眾熱血沸騰;35年后,無所不能的主角依靠老掉牙的F-14正面“硬剛”五代機并全身而退,暴露了劇本創作層面的邏輯硬傷。因此,雖然利用“頂級”工業美學生產標準打造出超燃、超酷的現代空戰圖景,但故事情節的扁平化和人物形象的符號化,都將《獨行俠》放到了一個極其尷尬的處境。
近年來,我國現代電影工業在生產技術標準上不斷追趕好萊塢等國際一流的工業制造體系,生產出《戰狼》系列、《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流浪地球》《刺殺小說家》《長津湖》等既蘊含傳統文化特色又帶有現代工業美學質感的“新主流電影”。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現代電影理念深入人心,民族電影工業正在復興,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類型電影IP佳作正在陸續涌現。我們應當認識到,電影創作要始終圍繞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和豐富立體的人物塑造這個藝術創作標準,創作出有思想、有內涵,同時體現新時代精神文化風貌的優秀劇本。一部作品獲得一時的轟動性傳播效應,其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耗散,如果想要延續和增加續作的藝術價值,根本是在審美藝術層面的持續創新——除制作水準(技術)更新換代之外,新的故事線、新的人物塑造、新的主題刻畫、新的情感體驗、新的美學觀念等,在續作的創作過程中缺一不可。如果僅僅依靠炫技或炒冷飯,沒有持續創新的內在驅動力,電影類型創作一定會陷入美學的死胡同,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一點,對于我國新時代電影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