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如今中國親子劇市場呈現出很強的發展勢頭,最明顯的表現就在于投入、制作體量等方面的增加,與此同時,大家對于親子劇兒童劇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很多觀眾指出,目前親子劇市場呈現出低齡化的特點,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但陪他們前來劇場的家長卻覺得幼稚無趣,大人們走進劇場似乎只是為了陪伴孩子。而現在,制作親子劇不再只是為了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而是希望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角度的思考。花樣百出的技術是否真的能帶來更加多元化的表達和更為豐富的精神內涵?花了大價格請了國際知名的藝術家聯合創排是否真的能提高親子劇的演出質量?技術如何與內容最大程度地融合并使之更好地為內容服務,而不是本末倒置使內容成為技術的附庸?適逢北京中間劇場近日推出一部全新的多媒體創意劇——《那個小孩》,或許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那個小孩》是一部前后雙屏多媒體、偶、面具和真人表演融合的創意劇目,運用投影幕、偶這些元素在舞臺創作上并不是什么新鮮事,雙投影幕產生的裸眼3D效果的應用也非國內首創,但這個劇精致巧妙地把這些元素融合得如此契合,讓觀眾直叫驚喜!
《那個小孩》改編自郭婧的無字繪本《獨生小孩》,原著繪本將小孩的故事拓印在黑白灰的二維世界里,一百多頁的無字繪本,全本都是由鉛筆繪制而成,這些簡單的色調卻可以賦予讀者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而經過改編的《那個小孩》通過多媒體的現代化手段增加繪本語匯,在高度尊重原著繪本的同時,自由地實現了多元化的表達。它調動起觀眾的視聽感覺,通過人與偶的互動表演,燈光與舞美的完美配合和“雙投影幕”的技術應用實現裸眼3D效果,將“紙上”的故事變成了“劇場”里的演出,營造出了一個既真實又夢幻的三維空間。
演出一開始,舞臺上的敘述者們以有趣的方式向我們介紹了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一個雪花球里的故事,音樂逐漸響起,傳統舞美制作的一個舞臺上簡單家庭的場景出現在了觀眾的視野里。通過偶的生動表演,孩子一個人在家十分無聊、自己想辦法打發時間的各種趣事,真實還原了“80后”獨生子女幾乎都經歷過的場景,這些場景讓觀眾席的爸爸媽媽們都會心一笑。
老式收音機里的音樂讓小孩想起了姥姥,繼而產生了去找姥姥的想法,于是小孩留下一張給媽媽的字條出門了。在她推開門的一瞬間,舞臺上的道具門和后投影幕上的門完全重合在一起,以此實現轉動家門前后視角從屋內到屋外的真實切換,觀眾從傳統舞臺實景中,被帶入到多媒體呈現的街景中,一段充滿奇遇和冒險的旅程隨著前屏透明投影幕的下降,正式展開了。場景來到城市的街頭,后面屏幕是街一側的房屋、座椅等街景,前面屏幕則是漫天的大雪和雪堆、路牌等景象,小孩在前后不同景象疊加的投影幕之間行走,她行走的節奏和雙屏幕上的景象移動速度以及音樂的節奏都保持高度一致,讓置身其中的小孩仿佛真的穿梭在車水馬龍、漫天飛雪的城市街道中。多媒體的應用在這里使場景變得逼真,延伸了舞臺的表演空間,克服了鏡框舞臺帶來的局限。比如小孩踩雪堆和清潔工人掃雪的場景,兩個人之間交換位置反復做著“相反的工作”,讓我們不僅看到了小孩的調皮和孩子世界簡單的快樂,也構成了舞臺上有趣的喜劇效果——多媒體呈現出來的雪堆和真人演員扮演的清潔工掃雪動作以及木偶扮演的小孩踩雪的動作,配合得相得益彰、趣味十足。
多媒體的應用還可以展現小孩的視角,這同樣是對鏡框式舞臺局限性的突破,這種手法一般只會在影視劇中使用。比如在“森林”這一場景中,小孩一個人在空無一人的森林中十分恐懼。她環顧四周,此時兩個投影幕通過前后景別的不同,將小孩眼里看到的景象外化給我們,她在旋轉的時候兩個屏幕上的景象也跟著旋轉,仿佛這兩個屏幕就是孩子的眼睛。
多媒體的應用還可以起到營造各種夢幻空間、達到完整敘事的作用。從湖面的石頭上跳入水中,投影幕上呈現出來的便是水底的景象;迷路在水底,小孩被往上托,隨后投影幕上呈現的就是水面的場景——這樣連貫的場景銜接完整了故事的敘事。無論是云海、云床,還是大鯨魚的肚子、三維星空世界,傳統舞臺上天入海只可意會的表達,全部生動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更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場麋鹿送小孩回家的場景——通過多媒體的參與,將裸眼3D的效果運用到了極致:小孩騎著麋鹿在云層和群星中穿行,從城市的上空俯沖到城市,從夜晚川流不息的城市穿梭而過,繞過高樓大廈,最終找到了姥姥家的門。在這段視覺效果極佳的片段中,用的是與小孩、麋鹿等比例縮小的模型,由演員操縱、配合多媒體進行表演的。最后,前投影幕上街邊的路燈逐漸清晰,畫面切換回實景,真人扮演的麋鹿再次馱負著小孩一躍而上,來到姥姥家的門前。奇幻之旅告一段落,我們也跟著小孩的腳步,從這場曼妙的旅程回到家中,一場“大雪”從舞臺上降下,燈光掃向觀眾席,看著這些人物在家門口的剪影。隨著觀眾席燈光亮起,我們如夢初醒,似乎也剛剛完成了一場旅行,回到這里——正是通過多媒體多維度的應用,我們才完全浸入了這個真實而又夢幻的世界中。孩子們無疑是開心的,因為這個過程太過有趣和夢幻;我們這些大人無疑是感動的,甚至覺得震撼。我們看著小孩的旅程也會觀照自身——我們何嘗不是從那個小孩成長到今天的?可今天的我們,是否還有同小孩一樣的勇氣和上天賜予我們與生俱來的想象力?我們都曾是、也都將是那個獨一無二的小孩,我們應該始終保有對美好的事物追求,保持那份初心和勇敢。
舞臺劇借力先進的科技手段而發展,是必然趨勢,也是中間劇場發起科技藝術節的初衷之一。親子劇面向的觀眾也不應該只有孩子們,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家長陪伴他們走進劇場的,因此它反而是更需要顧及各年齡段觀眾觀劇體驗的劇目類型,我們賣出去的三張票里不能只有一張票是老百姓覺得值得買的。大家對于親子劇的重視度不斷加強,當然是件好事,制作水平的提升、成本投入的增加、國外技術的引進都沒有問題,但五色讓人目盲。我們不應該讓投入成本的增加只換來更大的噱頭,更不應該“內容不夠技術來湊”,造成技術和內容分裂,觀眾離開劇場后只能感慨我國舞臺技術水平的飛速發展而對內容沒有深刻的印象——這是秀(show)應該有的效果,絕不是親子劇應該發展的方向。親子劇反而是更應該重視內容的劇目類型,因為它主要輻射的群體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們,我們需要有優質的內容去哺育他們。
據了解,這部劇,中間劇場聯合了西班牙非常擅長做舞臺多媒體的VOLA工作室一起創作,歷時三年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搬上舞臺,值得尊敬。希望有更多像《那個小孩》一樣的親子劇,讓每一位進入劇場的觀眾都可以懷揣著不同角度的感動離開,這才是老百姓需要的藝術,恐怕也是親子劇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陳京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