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需要業主出錢嗎?
老舊小區改造是需要居民出錢的。針對這個問題,住建部給出了“小區居民”“社會企業”和“中央補助”三個渠道。主要是按照業主主體,也就是居民主體,社區主導,政府引領,各方支持,這種方式來統籌推進,采取居民出一點、社會支持一點、財政補助一點這種多渠道投資的改造資金模式。此前國務院也提出,要以可持續方式加大金融對老舊小區改造的支持,運用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
但是,這個機制必須要可持續,因為金融的方式不能只投入而轉不起來,所以可持續是這個機制運行的前提。另外還有一個風險,就是債務的防范。從實際執行上來看,地方財政目前仍是大部分項目的主要資金來源,居民出資比例很小。
為什么是改造不是拆遷?
1、老舊小區拆遷難度較大
很多老舊小區的權屬問題很復雜,有機關分房、企業分房,土地性質、房屋性質也不一樣,牽涉利益較多,造成拆遷工作復雜程度高。一些老舊小區分房的性質屬于經濟適用房;有的小區針對員工的福利分房,但員工已經去世,子女在居住。種種情況會讓改造工作變得更復雜。其次,很多老舊小區本身面積就小,拆遷之后土地利用率也不高,居民回遷會有較大的問題。同時,市內拆遷很多時候也會遇到交通、施工等方面的諸多限制,為了減少不便利的情況出現,改造就顯得經濟實惠多了。
2、開發商對老舊小區開發的動力不足
老舊小區除了一些廠礦企業的住宅區比較規范、占地較多以外,一般小區的規模都比較小、比較分散。那么開發商來進行項目運作的時候難度也很大,而且普遍的從開發來講,也不會像城中村那樣利潤高。
3、舊樓可以通過改造完善
舊樓盡管破舊,但是其基礎結構安全,通過一定程度的改造,可以大大提升居住舒適性。所以為了不浪費資源,各級政府會選擇老舊小區改造的方式,而避開大拆大建的方式,這也是最優的選擇。進一步來說,老舊小區一般地處市中心繁華地帶,很多小區私搭亂建情況也比較突出,其外觀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容市貌,通過改造提升可以很好的提升城市整體面貌。從便民的角度來說,老舊小區通過環境整治、提升改造,能大大改善居住環境,給小區居民創造更多的民生便利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