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視聽觀察】
作者:趙彤(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
以高考為創作背景的影視作品多以學生及學生的家人為主要表現對象,描摹高三這一年學生家庭的特殊經歷,而近日在央視播出的電視劇《追光的日子》卻另辟蹊徑,在鋪陳多樣的考生故事同時,在師生關系上作文章,將教育題材和青春題材有機融合,為觀眾呈現了別樣的高考故事。
作品以郝楠的視角切入,以青云中學高三(14)班為敘事主體,用單元劇式結構講述了一群性格迥異的學生在老師郝楠的帶領下,克服困難、奮戰高考,最終實現逆襲的故事。創作觸及教師職業發展、師生關系、青春期教育、高考復讀、志愿填報、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多個社會熱點,憑借多元的主題表達、生動的人物刻畫、幽默的敘事手法形成了獨特藝術風格,實現了文化、時代與情感的共鳴。
故事的開篇充滿戲劇性。第一次亮相的郝楠留著披肩發,穿著花襯衫,穿過小巷走進臺球廳,一路上各色人等紛紛向他致敬。如此特別的出場戲,成為郝楠形象反轉的起點。他靠球技贏了恃強凌弱的小混混,把小混混搶來的錢還給被欺負的三個學生時,又讓他們背正弦定理。一番操作之下,一位獨特的老師形象呼之欲出,讓觀眾對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帶領學生找到人生方向的過程產生了濃厚興趣。
作品通過塑造郝楠這位教師形象,探討“我們應該以何種教育理念面對高考”的話題。劇中的郝楠因各種原因離開教師崗位,幾年后又經過努力再度應聘到青云中學,擔任高三(14)班班主任和數學老師。在這個過程中,郝楠重新認識了自我、理解了教育、更新了理念,實現了從唯分數論的備考觀向成就夢想的備考觀的轉變。而這種轉變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跨越的背景下完成的。這種從教育者的觀念轉變來探討教育機制更新的做法,實現了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的同頻共振,賦予了作品深遠的時代意義和豐富的現實價值。
電視劇《追光的日子》還展現了一群普通人經歷失敗重燃斗志的經歷。郝楠進入青云中學后,遭遇了年級主任的不信任,被學生惡作劇刁難。青云中學高三(14)班的少年們也經歷著高考落榜的創傷,對復讀缺乏勇氣的煎熬。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學生們相互溫暖、雙向治愈,攜手走出內心困境,揭示了“追光”不僅僅是學生的人生道路,也是老師的職業夢想。從這個角度看,《追光的日子》突破了高考題材已有的意義邊界,成為寫給整個青年群體的勵志詩篇。
《追光的日子》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考生家庭的描寫有一定偏差。作品里的學生家庭幾乎都是不完整的:任真父母離婚,長子亡故讓高遠母親心態扭曲而忽略了小兒子的存在,趙曉曉母親去世等。創作者未能沖破電視劇慣常依賴原生家庭問題來表現命運沉浮的窠臼。這種做法雖然讓角色設置和戲劇矛盾更集中,卻削弱了作品的真實質感。不過,瑕不掩瑜。從總體上看,《追光的日子》有喜有悲、有笑有淚,在節奏的把控、細節的處理和情感的打磨上別出心裁,為影視創作打開了更多想象空間,不失為一部創新之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