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工業發展與可持續城市建設——創新和包容的協同戰略”分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商務部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共同主辦,聚焦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邀請各界嘉賓探討全球合作背景下各國實現可持續工業發展的創新實踐,以及如何建設生態友好的智慧型、包容性城市。
“工業發展與可持續城市建設是各國,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在發展中面臨的重點課題和共同挑戰。”商務部國際經貿關系司副司長趙春峰在致辭中表示,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不斷涌現,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下一步,商務部愿牽頭中方各部門,繼續加強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全面合作,進一步幫助全球南方國家提高工業化、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推動實現可持續、創新、包容的發展。”
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伴相隨、相互促進,促進產業和城市協調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在主旨發言中表示,產城融合有利于推進生產消費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優化資源統籌配置,是實現產業提質增效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數字時代,產城融合有新的姿態和趨勢,正在向更高水平、更多業態和更廣闊的地域延伸并賦能。
城鎮化和工業化一方面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另一方面也使得基礎設施承壓,加劇不平等現象,還造成環境破壞。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主任迪瑪·阿爾哈提卜表示,截至2023年,全世界有超過55%的人口生活在城鎮,到2050年該比例預計將達到68%,在城市擴張的同時,應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包容性以及抵抗風險的韌性。阿爾哈提卜提到,中國的“海綿城市”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創新舉措,有效緩解了城市內澇,能夠長期應對雨水帶來的環境變化,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在嘉賓討論環節,來自政府部門、國際組織、企業和學界的嘉賓分別從綠色金融政策、綠色產業技術、可持續工業園區規劃等角度,向到場嘉賓和聽眾分享經驗與見解,并提出關于未來發展舉措的新思考。
以產城融合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跨國合作至關重要。盧旺達共和國駐華大使館特命全權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奧表示,非洲擁有大量自然資源,但需要技術支持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工業化,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南南合作不是單方面的發展援助,而是平等的合作,合作雙方都應有自己的投資和發展目標,適應不同國家的法律政策體系,并運用新技術手段降低成本。“中國是南南合作的典范。”基莫尼奧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促成的中非合作項目成效顯著,中國通過資助對非投資項目幫助非洲實現可持續的工業化和綠色發展,為當地民眾帶來長遠福祉。
會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布了《2024年工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當前世界面臨多重風險,工業發展是助力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而可持續的現代工業政策能為之提供解決方案,化挑戰為機遇。報告還從區域視角深入分析了全球工業在推動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及環境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最新動向,為世界各國工業領域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權威信息和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