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亡商朝的是誰?
滅亡商朝的是周武王,他于公元前1046年率領大軍滅亡商朝。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
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俘虜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亡。
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帝辛(約公元前1105-公元前1045年 ),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 ),沫邑(今河南淇縣)人,中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乙少子。謚號紂,世稱殷紂王、商紂王。夏商周斷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
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 ,深得父皇帝乙歡心。帝辛繼位后,重視擴張領土 ,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把中國疆域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則擴大到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
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除了商湯把國家治理的很好以外,在之后只有一個武丁(商高宗)開創一段時間的中興局面。其余的多數時間國運不濟,君與臣、統治階級內部充滿了殺戮。據《竹書紀年》記載:商王太甲潛回王都誅殺了重臣伊尹。在經歷了"九世之亂"之后,到了帝辛即位時期,已日薄西山,積重難返。
此時商朝西部,一個國勢如日中天的諸侯國--周國,正對商朝虎視眈眈。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中,周武王率領諸侯聯軍擊敗商軍,帝辛在鹿臺(今河南鶴壁)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商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社會矛盾惡化是商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商朝末期的社會矛盾主要有以下兩個:第一個是奴隸平民等下層階級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第二個是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矛盾。
商王朝末期,社會黑暗,殘暴無情的奴隸主貴族們肆無忌憚第剝削平民、驅使奴隸。而商王帝辛更是自恃才高,不聽諫言,獨斷專行,好酒淫樂,輕信小人。卜辭中有“喪眾”,“王途眾人”的記載,這足以說明當時商紂王的黑暗統治不僅已經失去了民心,而且還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和奴隸的逃亡。
據《尚書·牧誓》記載,商紂王的罪責之一就是“昏棄厥肆祀,弗答”。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紂王對祭祀宗廟這樣的大事,不聞不問。當然,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很可能當時商紂王感到自己在行使王權時受到了神權的牽制,因而拋棄神權,目的是維護自己的王權。然而,紂王不肯祭祀宗廟的這一行為必然同貴族階級里的守舊派的觀念相抵觸,激化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第二、對外連年征戰是商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商紂王在位期間,鬼方、周、土方、羌方、夷方等較為強大部落時常與商王朝為敵,不斷騷擾邊境,紂王對其展開了討伐戰爭。紂王的對外戰爭雖然在客觀上擴大了商的疆域,也與此同時也損耗了商王朝國力。而且商王朝對屬國實行的是分封制管理,屬國的奴隸平民夢們此時要要忍受本國奴隸主以及宗主國商王朝的雙重剝削,沉重的負擔使他們的反抗意識與日俱增,與殷王朝的矛盾也隨之日益突出。而且,部分實力強大的屬國并不甘心自己的臣服地位,不斷伺機進行反抗,因此商朝和各屬國的矛盾同樣十分尖銳。
第三、飲酒之風盛行是商王朝滅亡不可忽視的因素
商紂王時期,商人飲酒之風盛行。根據《尚書·無逸》的相關記載: “無若殷王受( 紂) 之迷亂,酗于酒德哉! ”《尚書·酒誥》中還記錄了周武王以商因酒誤國做反面教材來告誡他的臣民“祀茲酒”,“無彝酒”。規定只有祭祀和慶祝時才可喝酒,不要經常飲酒,這樣一個吸取殷亡教訓的措施,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商亡與酗酒的關系,酗酒會減弱商朝軍隊的戰斗力,加速統治階級的腐朽沒落,的確是商朝滅亡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第四、周的崛起加速了商的滅亡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 紂王“賜( 文王) 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從這句話,我們可以輕易得知,這是紂王犯的一個嚴重錯誤,因為這可以使周人可以名正言順地發展武力,兼并周圍小國。周武王時期,一方面重視農業生產,增強本國實力; 一方面極力籠絡想擺脫商朝控制的諸多方國,為自己儲備了比較強大的軍事同盟。不僅如此,周武王還是一個非常善于還抓住時機的統治者,他趁著商紂王主力征伐東夷的時候,攻打商都; 并利用商朝臨時軍隊中的一部分羌族奴隸,讓他們向商朝軍隊中的同族官兵喊話,勸降,開展心理攻勢,進而使得大量商朝軍隊紛紛倒戈。
第五、生態環境惡化是商朝滅亡的另一個重要誘因
商王朝建立后,隨著統治地位的穩定,都城建設不斷加強。不僅動用大量人力修筑城垣,都城規模不斷擴大,而且還大興土木,營建宮室。
城垣、宮殿等浩大工程建設對當時的商朝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對都城周邊森林資源的過度消耗。而森林植被的破壞和不斷減少,又引發了水土流失、野生動物逃匿、洪禍旱災等諸多問題,以至生態平衡嚴重失調,難以支撐都城的生存和發展。
生態環境的缺陷和退化使得手工業原料日顯不足,也導致商朝經濟走向衰落。從根本上說,是生態環境惡化導致了生存危機,而生存危機又誘發并強化了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