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五銖錢出現在什么時期?
五銖錢是中國古銅幣名,錢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漢武帝于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
中央政府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 (鐘官、辨銅、技巧三官) 負責鑄錢。鐘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范。面文“五銖”二字的錢最初鑄于漢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稱為五銖錢。
五銖錢存在了多久?
在中國貨幣史上,論鑄行時間最長的錢幣非五銖錢莫屬。五銖錢采用青銅鑄造,銘文五銖,是典型的紀重銅錢。自西漢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行五銖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五銖錢共鑄行了739年。同時,鑄行五銖錢的朝代、帝王數目之多,也是其他錢幣無法相比的。
五銖錢使用時間長的原因
質量優良。五銖錢細分鑄錢的步驟,可分為范型設計、用料選擇、范坯制作、錢模修整、合范定位、澆鑄溫度以及鑄幣打磨等步驟,每一步都有嚴格和標準和完善的工藝。成品出來后,還有進過多道工序查驗。
錢幣發行數量大。據《漢書·食貨志下》記載:“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鑄五銖錢, 至平帝元始中, 成錢二百八十億萬余云。”學術界對此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億萬”等于億,也是280億枚。第二種說法主張“億”是十萬,相當于有2800億枚。
錢幣發行由國家控制。最初規定五銖錢平價流通,后明確禁止郡國鑄錢,廢除舊錢流通,只準上林三官鑄錢流通。這樣做法防止私人偷鑄,有效維護了錢幣市場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