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義烏國際商貿城游客如織。金家明 攝
義烏自古人多地少,當地不少民眾便挑起扁擔當貨郎,走街串巷吆喝“雞毛換糖”:紅糖是義烏的土特產,換來的雞毛被義烏貨郎細心分出三六九等,上等雞毛用于制作工藝品或者裝飾品、中等雞毛可當藥材、下等雞毛做農業生產的肥料,一分一厘不可浪費。
1949年,義烏地區生產總值(GDP)為2090萬元,人均GDP為63元。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義烏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小商品市場興起后,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馮愛倩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第一代創業者。“我原來辛苦一天也不過賺9毛錢,擺攤的第3天就賺了22元,對當時的我來說,就是一筆巨款。”回憶起20世紀80年代的“下海”經歷,她曾說。
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和改革的不斷深入,義烏產業結構逐漸從以農業經濟為主過渡到工業、服務業共同推進。1997年,義烏第二產業占當地產業總量的47.8%,第三產業占當地產業總量的46%。
義烏雨傘商戶張吉英(左二)。金家明 攝
這一年,義烏雨傘商戶張吉英涉足商海。次年,她在當時僅一米長的攤位上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首筆外貿訂單。“我和外商互按計算器不斷還價,最后簽下了8萬元的單子。當天晚上,我就去學了英語,后面還去學阿拉伯語。”張吉英說。
技多不壓身,義烏老板為了做全球生意鉚足了勁。在義烏國際商貿城,英語晨練公益活動已舉辦17年。
“我們收集了大家的需求,提升英語口語能力、學習實用的商務英語是共同訴求,英語晨練公益活動因此誕生。”義烏商城集團人力中心副總經理張利介紹,義烏國際商貿城每年至少會組織100多場英語晨練公益活動,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
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印證了當地外貿的活躍,義烏國際商貿城周邊社區甚至出現過“一房難求”。
“這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來義烏做貿易的人越來越多。”活躍在當地的伊朗籍商人哈米說,他時常為想在義烏租房子開公司的人提供幫助。
同樣在做“幫助”這件事情的還有約旦籍商人、義烏一家異國風味餐廳負責人穆罕奈德。今年的中國國慶假期,他的餐廳忙得不可開交。
“很多阿拉伯人初來中國,摸不著頭緒就會來店里找我,我也會盡力提供幫助。這些年,來餐廳的食客從以阿拉伯人為主到越來越多元。除了義烏本地人,還有許多人專程從義烏市以外的地方趕來尋訪美味,感受不同的美食文化。”穆罕奈德說。
談及在義烏近30年來的生活感受,穆罕奈德多次提及一個關鍵詞——機會。“義烏機會很多,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他說,只要你足夠勤勞,總有屬于你的機會。
義烏擁有海量的創富機會,也吸引無數人成為“新義烏人”。數據顯示,2023年,義烏市常住人口約190.3萬人,其中外來人口約143.3萬人;在冊經濟主體總數達105.46萬戶,同比增長17.4%;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3108元,連續17年位居中國縣級市第一;人均GDP達108447元,是1978年當地人均GDP的461倍。(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