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25歲小伙張謙雖然有四級視力殘疾,但卻喜歡拆裝機電設備,通過學習機電一體化技術,從一名職業院校學生到全國技術能手,再到職業院校教師,實現了人生一次又一次“蝶變”。
在位于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東營市技師學院,機電專業教師張謙和學生們一起改造升級柔性自動化生產設備,希望實現供料、分揀、加工和倉儲的全流程數字化和智能化控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東營市技師學院機電專業教師 張謙:首先我們對它的控制器進行了最新的升級,我們還加入了自動化設備,包括工業機器人、工業相機,然后通過它代替我們的人工,代替我們人類的手和眼,完成自動化的操作。
張謙從小就喜歡拆裝玩具,研究各種復雜電路,2016年報考東營市技師學院時,他選擇了機電一體化專業。但由于兩歲時,他因一次意外導致左眼受傷失明,這給他的專業學習帶來了很多不便。
東營市技師學院機電專業教師 張謙:兩個眼睛看東西會有空間感,一個眼睛看的話就相對于平面,所以說在一些位置遠近的判斷上,可能是比常人要弱一點,當我需要精準地去確定目標的位置的話,別人可能站在這里就能夠知道這個位置在什么地方,我可能需要多跑幾個點,從不同的方向最終確認這個位置。
盡管要付出得更多,但張謙沒有怨言,他還摸索出了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拆解。學校實訓車間里的設備,幾乎都沒有逃過他手中的螺絲刀。
東營市技師學院機電專業教師 張謙:每當拿到這么一臺新的設備,首先我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把它給拆解干凈,深入地了解它內部的機械原理,還有運動方式。只有這樣,當它出現問題時,我才能夠第一時間發現故障點,進行排除,最后我會再將它給重新組裝完整,進行編程,讓它重新動起來。
東營市技師學院機電專業教師 劉兵:我一開始帶他參加機電一體化比賽的時候,這個設備他已經從頭到尾操作得非常流暢了,他感覺自己還有發揮的空間,就把這個設備自己拆掉,然后重新組裝,運行起來以后,讓我們老師都非常驚訝。
張謙在校學習期間,實訓車間里幾乎每天從早到晚都可以聽到氣缸工作聲,這正是他在一遍遍進行拆解訓練。
東營市技師學院機電專業教師 張謙:實訓車間的這一臺臺設備,不只是冰冷的機器,更像是朋友,因為它和人們一樣,機械結構就是它們的骨骼,電路和氣路就是血管和肌肉,控制器就像它的大腦,給它什么樣的指令,它就完成相應的動作。
一勤天下無難事。張謙的技能水平很快脫穎而出,畢業后他以高技能人才引進的方式成了東營市技師學院的一名教師,多次指導學生在技能大賽、創新創業比賽中獲獎。
東營市技師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 夏洪羽:在我們平常搭建設備的過程中,但凡有一根線或者一個螺絲不夠到位,我們可能會不放在心上,但是張老師看見,就會要求非常嚴格,讓我們重新一遍遍做到最好的狀態。
成為老師后,張謙還跨專業學習了移動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專業。在今年第七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中,張謙一舉贏得了機電一體化項目冠軍,并獲得“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如今,張謙又給自己設立了新的目標——學習人工智能和數字孿生技術,助力自動化設備逐步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
東營市技師學院機電專業教師 張謙:將自己的技能知識傳授給我的學生,為我國現代化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