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舞臺后方的幕布上,羅密歐身死,朱麗葉悲痛欲絕,決然地持刀刺向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朱麗葉努力伸出手去,卻仍然沒能觸到愛人的指尖。畫面定格在這令人心碎的咫尺之間,指揮臺上,范妮看準時機,有力地一揮手,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張力十足的音樂奔向了結尾。
一場獨特的芭蕾視聽音樂會日前在天橋劇場上演。指揮家范妮執棒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用現場演奏為“新現場”高清放映引進的實景芭蕾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補上了音軌。首演于1938年的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國際舞臺上常演不衰的經典劇目,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為此譜寫的音樂更是深受歡迎。音樂會現場放映的電影采用了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看家的肯尼斯·麥克米蘭編舞版本,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的原版配樂,由弗蘭切斯卡·海沃德、威廉·布雷斯韋爾、馬修·鮑爾、馬塞利諾·桑貝等一眾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明星舞者主演。借此,中央芭蕾舞團與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兩支名團實現了特殊的隔空合作。
不同于一般的舞臺實況錄像,這部電影在匈牙利布達佩斯進行了實景拍攝,它沒有演員出場或謝幕的部分,無論鏡頭語言、敘事節奏或是畫面質感,都無限接近傳統認知中的電影,但音樂會的難度也因此增加了不少。觀眾或許很難直觀地意識到,指揮家和樂團比平時付出了更多努力:電影劇情推進迅速,毫不拖泥帶水,配樂也因此變得更加緊湊,普羅科菲耶夫原本兩個多小時的舞劇音樂被縮減到90分鐘,這意味著芭蕾舞劇配樂的傳統模式被打破。
一般來說,指揮家在執棒芭蕾舞劇時,必須兼顧舞蹈演員和樂池里演奏家們的狀態。他們需要消化芭蕾劇目和曲目,把握人物和場景的意圖,甚至要知道舞者可能會緊張、疲勞的地方,以便用音樂彌補不足。總之,舞劇中音樂和舞蹈之間彼此有機牽動,維持在能共同呼吸的頻率上,但已經成型的電影并不等人,這個樂句也許剛剛演完,下一段劇情立即開始,留給樂手們調整的“氣口”非常有限。一步錯、步步錯的道理,在這里被體現得尤為分明,只要一個點趕不上,后續的音樂也會完全亂套。
打擊樂出身的青年指揮家范妮展現出了對節奏的精準把握,在她的帶領下,樂團的“配音”幾乎與電影畫面逐幀吻合。即便有著大銀幕的阻隔,作為中國芭蕾音樂無可爭議的旗艦樂團,“芭交”依然展現出了對芭蕾舞和舞劇配樂的絕對熟稔和精準把控。在舞會等盛大場面中,樂團把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演繹得恢弘且張力十足,而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于月下互訴思念、在晨光中別離等情愫幽婉的片段中,細膩動人的音樂進一步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也許,從前鮮少有觀眾專程為了指揮或樂團去看一部芭蕾舞團,但這場音樂會讓更多人意識到,好的配樂、好的音樂家之于舞劇的重要性。(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