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泡泡瑪特的加拿大首店開業,這是其在北美市場開設的首家海外門店。但出海并未帶來利好,泡泡瑪特股價大幅下跌,當日股價跌幅擴至10%,市值跌穿900億港元。僅一個多月時間,公司股價從高點2月17日的107.60港元,在3月23日收盤時已跌至54.20港元,區間跌幅達到50%,市值蒸發596億元人民幣。
自去年12月登陸港交所以來,泡泡瑪特的“泡沫論”一直揮之不去。對于廣大不熟悉“盲盒”的股民而言,千億市值的泡泡瑪特實在無法理解,甚至有人一度質疑其收割“智商稅”。2020年12月24日,部分門店曝出二次銷售事件后,泡泡瑪特陷入了負面風波,當日股價跌去3.79%。
與此同時,盲盒營銷在不同的領域都形成了一股潮流。在潮玩領域,泡泡瑪特的競爭者包括52Toys、十二棟文化、名創優品旗下的TOPTOY等,也在與之競逐。
風靡一時的“盲盒”究竟是智商稅,還是個好生意?泡泡瑪特又真的到了“泡沫破裂”的時候了嗎?
跌下千億市值神壇
頭頂千億市值光環的“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正透出危險的信號。盡管2月淘系平臺銷售數據顯示,盲盒賽道仍然保持高景氣發展,但近一月來,泡泡瑪特的股價持續走低。
3月22日,泡泡瑪特股價出現異動,當日盤中低見61.80港元,午后跌幅一度擴至10%。截至當日收盤,泡泡瑪特報61.90港元/股。在3月23日,泡泡瑪特繼續大跌12.44%,當日收盤價報54.20港元,迎來了上市以來最低價。
針對此次股價下跌,AI財經社 向泡泡瑪特方面了解情況,對方回應稱,目前不方便對外發聲,具體信息等待周五(3月26日)發布的2020年業績報告。有市場聲音認為,此次股價異動,或與其即將發布的財報有關,疊加近期大盤震蕩,港美股不少高估值、有泡沫的公司都在大跌,而泡泡瑪特也在其中。
憑借著“盲盒熱”上市的泡泡瑪特,于去年12月一飛沖天,上市首日市值便達到1065億港元(約合137億美元),遠超過同樣起于亞文化的B站2018年上市時的32億美元市值。
登上神壇的泡泡瑪特因此備受爭議。洪泰基金創始合伙人盛希泰就曾表示,按照正常的市場邏輯,泡泡瑪特的估值和股價都偏高,近200倍的市盈率遠超港股平均水平,對其能否持續是存疑的。
上市時風光無限,但上市后的泡泡瑪特正在褪去光環。經歷了盲盒二次銷售、瑕疵品不退、甲醛超標等負面風波后,市場對泡泡瑪特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大。
“從近段時間泡泡瑪特股價的高波動就能看出,市場不確定性風險還很大。此次股價下跌,正說明之前資本熱捧具有投機性。”和君恒成合伙人駱永華向AI財經社 表示,“盲盒本身具有一定博彩性質,存在投機炒價行為。目前,盲盒的雙刃效應正在顯現,同時市場競爭壓力增大,泡泡瑪特的泡沫擠壓期已至。”
泡泡瑪特和盲盒的爭議漩渦
泡泡瑪特成立于2010年,早先是一家潮品零售公司,此前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直至2015年轉型潮玩,并引入了日本玩具公司Dreams的盲盒產品Sonny Angel。發現“盲盒商機”后,泡泡瑪特于2016年簽下了“Molly”的IP獨家授權協議,Molly盲盒的爆紅讓其名聲大噪。除了IP運營外,泡泡瑪特還通過快速開設線下門店、鋪設大量自助售貨機,來實現自身的商業化發展。
在過去幾年內,泡泡瑪特的增長速度驚人,堪比印鈔機。2017年-2019年,泡泡瑪特的凈利潤自156萬元增長至4.51億元,增長了近300倍,毛利率也從2017年的47.6%上升至64.8%,成為中國最大的潮流玩具公司。
“盲盒”的火爆,迎合了Z世代年輕人的消費趨勢,他們偏好潮玩類商品承載的情感消費,盲盒產品中,還包含了迎合單身經濟傾向的小型包裝,以及二次元經濟的文創IP等要素。同時,最刺激用戶消費欲的,就是拆盲盒帶來的“驚喜性”和“稀缺性”體驗。
從當年風靡全國的小浣熊干脆面的“集卡”,后來的扭蛋,以及現在的盲盒,其中的不確定性和稀缺的隱藏款,都迎合了一種“賭徒心理”,進而刺激用戶重復購買。
當購買無法滿足用戶的收集心理時,在閑魚等平臺上,也開始有不少玩家以高溢價收購二手和稀缺款盲盒。“炒盲盒”應運而生,這也進一步刺激了盲盒銷售。容易沖動消費和愛好新鮮事物的年輕人,成為盲盒的主流消費群體。
但當盲盒概念流行,刺激公司快速發展的同時,泡泡瑪特也逐漸暴露了不少問題。去年12月,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自己在濟南某門店購買的泡泡瑪特盲盒封盒處有黃色膠水,盒里卡片還有折痕,疑似為二次銷售。經過核實,泡泡瑪特承認情況屬實,盲盒二次售賣問題由此曝光,公司的股價也隨之大跌。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經AI財經社 查詢,與泡泡瑪特有關的投訴量已累計3470條,主要集中在“商品破損,存在瑕疵”等方面。此前,泡泡瑪特還因平臺投訴解決率為0%,登上過“315消費保”的黑榜。
產品質量問題頻出的同時,“盲盒熱”攜帶的上癮和賭博心理也逐漸引發關注。新華社曾發布文章指出,“盲盒消費”具有一定賭博性,呼吁“監管部門應進一步規范盲盒經營模式,避免其畸形發展”。
一時之間,泡泡瑪特陷入輿論的漩渦。隨著爭議聲逐漸變大,市場也開始擔憂起盲盒經濟的持續發展性。
盲盒經濟還熱不熱?
盡管泡泡瑪特的估值泡沫正在被擠壓,但這并不意味著盲盒市場已經降溫。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調查,目前潮玩及盲盒的消費者,對此仍表現出較高的忠誠度,表示愿意重復購買并且能夠接受較高的零售價。Z世代的文娛消費還在釋放潛力,新時代證券的一份研報指出,我國潮流玩具市場目前復合年增長率為34.6%,并預期未來5年內仍將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至2024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63億元。
潮玩的市場空間廣闊,但市場上還沒有明顯的超級巨頭。 盡管泡泡瑪特的年復合增長率遠超競爭對手,不過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19年泡泡瑪特在中國潮玩市場中的市場份額為8.5%,其后的二至三名品牌的市場份額分別為7.7%和3.3%,差距并不是特別明顯。
但是,泡泡瑪特以IP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正面臨著持續增長的考驗。
在泡泡瑪特的產品體系中,包括自有IP、獨家IP和非獨家IP產品。 Molly以及去年的爆款產品Dimoo都是其自有IP,也是泡泡瑪特的核心競爭力。在2019年, Molly這一IP就貢獻了4.5億元營收,占公司總營收的26%。盡管有爆款,泡泡瑪特的原創力卻不足。在其運營的93個IP中,12個自有IP還沒有另外一款能具備像Molly一樣的爆發力。
泡泡瑪特此前在招股書中,也承認過自己過于依賴單一IP的短板:“爆款產品Molly對財務至關重要,無法保證能夠開發和物色到足以與Molly相似的IP替代品”。其他IP中,除了Dimoo相對銷售可觀外,位于第三、第四的自有IP都銷量慘淡。自有IP外,其獨家IP更具有不穩定性,雖然泡泡瑪特可以通過獨家授權暫時買斷IP,但與合作方的合作期限有限,最終是否續約還要經歷博弈。
至于IP和盲盒之間的關系,盲盒只是銷售方式,IP才是吸引用戶的核心特質。但同時,“盲盒”是沒有門檻的。只要擁有IP資產,任何企業都可以進行盲盒的生產和銷售,進而成為泡泡瑪特的有力競爭對手。
不久前,《鄉村愛情》盲盒在淘寶的優酷模玩旗艦店正式上架,國民IP和流行消費模式的結合瞬間引爆用戶的購物欲,上線6小時官方便宣布首批預售盲盒售罄。除了跨界玩家“虎視眈眈”外,擁有羅小黑、櫻桃小丸子等知名IP授權的52Toys、注重人設互動的十二棟文化,以及名創優品旗下潮玩獨立品牌TOPTOY等競爭對手,正在與泡泡瑪特搶食市場。
甚至包括各種線下的文具、餐飲等零售店,以及博物館等文創機構,都參與進了“盲盒銷售”這股風潮之中。
據了解,泡泡瑪特上市后努力擴充自有IP產品,公司內部也已增加聘請全職設計師。不過,其已創作的9個IP銷售成績還十分有限。“泡泡瑪特本身競爭護城河就不高,隨著入場玩家越來越多,未來發展空間充滿不確定性。”一位資深零售專家表示,泡泡瑪特想要維持高速增長,就必須提高盲盒玩法的門檻,或打造自身的IP壁壘。
泡泡瑪特對此也并非沒有察覺。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曾經描述過未來的愿景:“我自己覺得五年以后,我們有可能是國內最像迪士尼的公司,最像迪士尼不代表我們會像它一樣去拍電影,而是我們也將成為一個擁有多個IP的大型集團。”
泡泡瑪特希望從潮玩商向運營IP的文化公司進化。但是,故事和想象總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尚未成熟的潮玩市場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針對“炒盲盒”現象隨時可能落下的監管利劍,讓泡泡瑪特的后續發展仍然充滿風險。而眼下其潮玩的產品質量和IP打造不足等問題,也還未改善。
如今泡泡瑪特已走下千億市值神壇,它離“東方迪斯尼”的夢想,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