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劇作為備受觀眾喜愛的一種電視劇類型,通過對過去歲月的再現(xiàn),勾起人們對往昔歲月的美好回憶。日前在北京衛(wèi)視播出的年代劇《運河風流》,借助“濟寧三杰”的人生故事,為觀眾徐徐打開了一幅運河岸邊30年間時代變遷、社會巨變的圖景。該劇總導演張新建曾執(zhí)導《闖關東》《老農(nóng)民》等經(jīng)典作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表示,這部年代劇的創(chuàng)作中,他用“借古照今”的創(chuàng)作手法講述“家文化”與“文化為魂,藝術為本”的創(chuàng)作理念。
對于拍這部劇的原因,張新建表示在《運河風流》之前,國內沒有聚焦大運河的影視作品。2015年下半年他接到拍攝任務,劇本是由高滿堂帶領團隊創(chuàng)作的。“這部戲講的是大運河畔濟寧城的故事。我就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但過去的運河、濟寧是個什么樣子,我也不知道,不能憑空亂編。于是我一接到任務就開始查資料,著手做功課,并且很早就參與進了劇本的討論和形成過程。”
張新建認為,每一個對作品有追求的創(chuàng)作人員,肯定想通過影視劇這一載體傳達自己的思考。“我也希望能讓年代劇變成一面鏡子,借古照今。我始終覺得做這行除了要適應時代變化、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外,還應當堅持藝術表達,應該有一些能讓大家看完可以引起啟迪或思考的東西。”
《運河風流》播出后,觀眾對該劇不同的評價也引發(fā)了張新建的思考:“年代劇的故事設定不管多久遠,都應該是拍給現(xiàn)代觀眾看的。怎樣能讓現(xiàn)代觀眾對劇中的人和事感興趣,特別是跟現(xiàn)代年輕觀眾的契合點在什么地方,我們既不能過于迎合,也不能不考慮。這應該是我這一代創(chuàng)作人要仔細考慮研究的問題。”
另外,對于“如何用電影化的影像手法、敘述方式來拍攝電視劇”的問題,張新建說他近來也在思考。“比如剛剛熱播的古裝劇《風起隴西》,跟我們《運河風流》的高亮色調不一樣,反而比較暗黑,還經(jīng)常運用全景、遠景營造了一種壓迫的氛圍感,令人耳目一新。我也隨時告誡自己,無論將來電視劇怎么變,一定要明確內容核心與態(tài)度立場。即使做不到逆流而行,也要獨善其身,決不能隨波逐流。”
(文/記者 劉桂芳)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