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先連接,再相關
——《阿凡達2:水之道》的核心觀念東方化與高維美感傳播
作者:楊俊蕾
或許真正的哲人和藝術家在探索到一定境界后,都會轉向古老的東方智慧汲取新的滋養以求再次開悟,海德格爾暮年時對于老子《道德經》的沉迷似乎正在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身上重演。在集聚多國團隊之力,耗時十三年終于登錄全球院線的超級大制作《阿凡達2:水之道》的深層觀念里,時時可以聽到道家思想的回聲。片中不止一次說道,“學習水之道,因為水能連接萬物。”翻譯成古漢語,恰好對應著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
一本上下篇總計五千言的《道德經》勢必不能撐起三個多小時的電影片長,卡梅隆為此選擇了數字化前沿技術搭配家庭倫理故事的內外交織方法。在視效上,不惜重金,不貲所費,挖掘出現有技術條件下一切能夠想得到、做得出的影像制作手法,綜合3D雙機的實際拍攝效果、高清畫質與高幀率的畫面轉換,以及放映端的幀數翻倍和數字院線的光學高色域等,在方方面面的頂格配置下刷新著當前電影制作的最高標準。這也是為什么電影自12月5日舉行全球首映禮后,雖然有批評集中于敘事陳套、情節簡單化以及線索發展不連貫等藝術手法問題,卻基本沒有負面意見是針對《阿凡達2》的技術水平。
事實上,對于酷愛自然和技術的導演而言,讓電影更好看的技術創新遠比在影片中講一個好聽的故事重要得多,至于好萊塢信奉已久的明星崇拜效應,在他的影片里更是抓緊一切機會嗤之以鼻。因此,投資高達數億美元的《阿凡達2》在觀念層面更多呼應了東方哲學,而在故事層面則更為質樸地表現了一大家人在危機時刻如何同甘共苦,一起成長的常規敘事。如果沿用《阿凡達》第一部的奇觀美學和英雄人物觀,《水之道》中的道法自然與家庭成員彼此互助脫難的兩條線索確實略顯直白。然而,換用更具全球化傳播價值的合家歡觀影視野,就會發現《水之道》人物群像的集體成長過程經由全面數字化技術的深度加載,有效地呈現出更具精神撫慰感的未來觀、世界觀。
近年來,西方國家中的部分家庭結構受多元文化影響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其中之一即“補丁家庭”,意思是跨種族、跨血緣,非傳統婚姻形式而來的多樣生命重新共組在一個家庭單位內。由人類轉生而來的杰克與納美人奈特莉生育長子、次子和幼女,又領養了格蕾斯博士在阿凡達休眠狀態下誕生的混合生命體綺莉,以及被戲稱為基地留守兒童的少年“蜘蛛”。五個年齡相近而族類、血緣聯系松弛的孩子,聯手點明了《水之道》的核心主題:連接。
島礁部落冒著引火燒身的危險,慷慨庇護了倉皇逃命而來的杰克一家,根本上是因為他們對神秘海洋的自然信仰,無際的海洋無差別地容納一切生活于其中的生命種類。以海洋之寬闊作為部落驕傲的島礁人,恥于做出利己而不利他的怯懦決定。而且,不那么被強調,卻在實質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畫面表征是:當杰克一家與島礁統治者對峙而立,家中最幼小的女兒圖蒂蕾始終伏在父親肩上,身體姿態是不做遮掩的渴求幫助,卻不表露在面目表情或言說話語上。與之相呼應的是另一番美好:女祭司羅納在情節推進中逐漸顯出受孕后的身體形象,而且在舉族歡迎洄游的圖鯤返歸珊瑚礁海域時,她看到熟悉的圖鯤帶著新誕下的小小幼仔,那一剎那表現出的誠摯欣喜簡直比自己受孕更加喜不自勝。于是才有了整部影片中讓全球觀眾都為之贊嘆的一幕:平常屢屢惹是生非的次子學會了深海潛游,與巨大無朋的受傷圖鯤緩緩漂浮在一片湛藍中。人類的微小軀體仿佛是面對大自然的一次努力修復,撫慰并補齊因為貪婪殘暴的人類而失去部分上鰭的巨靈生物。鏡頭中的詩意無言卻深刻地表明了生物種類間的真正相關。
整體來看,《阿凡達2:水之道》的情感立場堅定地安置在弱小一方,包括孩童、女性和自由游弋卻被濫殺圍獵的美麗生物們。一如學者葉嘉瑩在闡釋老子思想時提出的弱德之美,面對劫掠而不屈服,在堅忍自持中拯救自我以及與自我真正相關的一切。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