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文藝真心話
“只此敬畏,才對得起觀眾”
2022年,傳統文化在經典舞臺藝術領域大放光彩,也讓人們產生了更深入的思考:如何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更好地講述今天的中國故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是復制傳統,還是借鑒傳統;是改造傳統,還是融合傳統?在2022年“紅”了一年的《只此青綠》給人們留下了自己的答案。
“舞臺創作如同探險者在暗夜探尋,千千萬萬個日日夜夜的苦思,只為給觀眾帶去無限的想象與美好。只此敬畏,才對得起觀眾;只此匠心,才是對自己職業的最大尊重。”12月9日,《只此青綠》舞美設計高廣健在國家大劇院和中國舞臺美術學會聯合主辦的“2022臺湖舞美國際論壇”上介紹了舞劇《只此青綠》的舞臺設計創作歷程。
擺在主創面前的重重壓力
國寶名畫《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就是根據這幅名畫而創作。
《只此青綠》選擇用古今對話、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以當代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展卷人”為貫穿人物,通過其潛心研習畫作,進入希孟的內心,見證其嘔心瀝血地追尋“青綠”意象的創作過程來展現這幅名作背后的故事和深層意蘊。高廣健表示,“希孟的創作心路歷程,與成就畫作背后工藝的國之工匠形成情感聯結、時空交握。這樣的敘事結構,無疑用慣常的舞美設計經驗無法完成。必須找到新的視覺敘事語言,方能展現這場‘穿越千年’的時空之旅。”
傳統賞畫方式中找尋靈感
“畫卷”是最初設計方案的形象種子。高廣健透露,這個設計希望通過設置多層同心圓機械轉臺表現“展卷”之美,為時空重疊的敘事結構找到表演手段。
“但多重同心圓轉臺,與多重垂直幕運行軌跡不同,難以表達‘展卷’視覺上的連貫性與時空交疊的詩意美。”創作一度陷入漫長的焦慮中。2021年春,創作團隊與演員一起,有幸在故宮博物院零距離見證了這幅名畫原作。展卷的那一刻,高廣健完全被傳統文化中獨特的賞畫方式所打動,對未來的設計方向愈加清晰。“如果在空中也設計一組以同心圓軌跡運行的弧形板,與地面多重同心圓轉臺相對應,形成立體化‘展卷’豈不更具感染力?”于是,高廣健和團隊得到了這樣的演出預想:舞臺上空三重弧形板對應地面四層同心圓轉臺,上下升降,緩緩運行,遮蔽與打開,不僅用來完成演員“出畫”“入畫”及場景的自然切換;亦虛亦實的不透明性,能使舞臺產生含蓄、內斂的古典風韻。
匠心,對自己職業的最大尊重
然而,隨之而來的舞臺技術呈現的極高的技術要求讓高廣健再度陷入了深度焦慮。“輕盈、平整、運行平穩,速度可變,定位誤差不大于5厘米。還要達到方便安裝、拆卸的巡演技術指標。主舞臺上空的弧形板裝置占據了燈光最佳的安裝位置,對燈光設計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最終,該劇的設計方案是地面裝置為四層轉臺,最大直徑分別為13.2米、10.04米、7.6米、1.8米,在電機驅動下時而同方向旋轉,時而逆向,時而交錯,形成不斷變化的舞臺空間;空中裝置包含三個層次的旋轉、下滑,裝置自身重量達1500多公斤,再加上其他舞美設備,重量達到1980公斤。“這樣的舞臺裝置極具挑戰性,我們成功實現了山水畫高遠、深遠、平遠幾個維度的有序交錯,以美的方式傳遞東方美學概念。”
《只此青綠》從2021年8月首演,經過15個月,輾轉35個城市,演出221場,接待觀眾21萬余人。(北京青年報 文/本報記者 田婉婷 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