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電視劇《山河錦繡》集結了國內一流的創作團隊,其中由甲、韋言、吳海中三名優秀編劇攜手完成了劇本創作。日前,編劇之一由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述了創作過程。
《山河錦繡》的時間跨度近30年,創作難度非常大。由甲說,這部劇的編劇工作可以用“時間緊、任務重”來概括。他透露,接到編劇任務是今年元月,電視劇6月就要開機。“當時壓力很大。我們收集了大量資料,采訪了大量基層的扶貧第一書記、村主任。國家鄉村振興局的相關領導是我們這部劇的顧問,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鮮活素材。我們就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篩選,進行板塊架構和人物設計。”
除了大量的文字、視頻素材以及電話采訪之外,劇組還邀請很多參與扶貧攻堅的干部與編劇團隊開會。和他們的當面探討交流,讓編劇團隊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創作劇本時,由甲被那些故事和人物打動,“像電視劇開始時泥石流那場戲、高校長去世等情節,我都是以充沛的情感書寫的”。
由于時間緊迫,由甲把分集大綱寫出來后,另外兩名編劇加入,大家齊頭并進、互相配合開寫初稿。身為編劇的由甲第一次全程跟組,在《山河錦繡》拍攝的兩個半月時間里親眼目睹了主創團隊的辛苦。“余淳導演白天拍完戲,半夜12時找我商量明天的戲怎么弄。大概70多天,幾乎天天都是這樣按照導演和演員的意見反復修改劇本。這個劇本凝聚了導演和演員的很多貢獻,我們編劇的初稿只是提供了一個框架,很多東西是在拍攝中完成的。”
“全景式、立體化、史詩般展現脫貧攻堅歷史”是《山河錦繡》的定位。如何破題?主創為此煞費苦心,最終確定:拉大縱深,書寫30年的歷史變遷。在這個30年的故事中,哪個時間段是創作難點?由甲坦承,后面的部分更難寫,因為前面帶了一種農村劇的基調,像換親、爭吵,只是寫貧困的現狀,寫貧困形成的原因,“但后面要描述中央出臺精準扶貧的政策,寫國文(劇中主人公)的執著。這個要寫好,難度很大。因為你既要把它藝術化地表達,又要情感飽滿、不能丟了煙火氣。拍完后,我覺得這部分表現得非常精準。”
由甲感慨道,《山河錦繡》是全體演職人員的心血之作,是大家通力合作、齊心協力的結果,作為團隊的一員,他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