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熱播,吸引眾多觀眾追看。與前三季相比,谷物成為貫穿本季的主角,“麥浪涌萬年”“稻香阡陌里”“黍粟本嘉禾”等六集內容拓寬了人們對谷物的理解。麥子、稻米、玉米等家常作物,與谷物息息相關的食物如芋頭、茭白、菱角,以及能夠為人類提供碳水化合物的多種植物悉數亮相,書寫了一段在時間長河中與人類互動的影像故事。
這部作品結合縱深的歷史視野和寬廣的文化視野,將谷物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比如在“麥浪涌萬年”一集中,創作者著重講述“麥”的發展歷程。鏡頭首先抵達約旦河西岸一片肥沃的土地,造訪人類最早馴化小麥的地方。然后又帶觀眾來到戈蘭高地,了解今天小麥的遠祖野生二粒小麥的特點。而在“稻香阡陌里”一集探尋“稻”的歷史時,創作者從亞洲說到了美洲,又說到了歐洲,詳細梳理著稻米的前世今生。
作為農耕文明古國,中國人對谷物的情感,早已渾然天成、深入骨髓,世界各國人民與谷物之間亦有一種載入基因的情感與默契。《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以谷物美食作為破題點,在探尋中外豐富美食文化中,觀照美食背后所共通的人類情感。在講述“豆”的故事時,紀錄片里既有我國西藏地區的人們經年累月與榼藤子相處的故事,也有遠在中美洲墨西哥尤卡坦州的米格爾采用利馬豆、豇豆制作美食,為全家人提供愛與滋養的故事。在講述“麥”的故事中,澳門的阿龍堅持利用傳統制面方式,3000余次重復的“下壓、移動、再下壓”讓竹升面初具雛形。浙江富陽人則剝離面粉中的淀粉制成面筋,包裹餡料油炸,一時間香氣四溢。還有廣東人選擇被稱為“澄面”的無筋面粉制作美食,方有了綠茵兔仔餃的玲瓏剔透。無論從哪一種作物出發,紀錄片都讓觀眾從小小的風味世界中感受大大的人類世界運轉,透過這些故事窺見農業誕生至今的一萬年中人類與食物之間的故事。
盡管相隔萬里,人們對谷物的熱愛讓不同民族和飲食文化有了情感連接點。正如《風味人間》系列紀錄片導演陳曉卿所說:“不是我們賦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帶著文化,人們的許多生活印記都可以從食物中得到答案。比如小麥,往西傳,遇到了火變成了比薩面包;往東傳,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面條。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可能就和小麥的不同境遇有很大關系。可以說,食物就是人類文化的支點。”所以,探討飲食文化與民風民俗如何相互形塑,也是該紀錄片的重要議題。如第二集“稻香阡陌里”中,從祭祀活動上一碗烏米飯之于鄭良美家的寓意,到黔西南一個村鎮規模的集市里米粉所承載的情感,在抓飯、紅曲米等由稻米制成的不同食物之外,紀錄片圍繞大大小小民俗節日呈現著食物與人的日常互動,把四季輪回濃縮在一碗飯、一碗粉乃至一瓶醋中,讓人觀之回味無窮。
隨著谷物的種植、采收、加工、烹飪、品嘗,觀眾看到了生活哲學、食物美學,感受到了人間煙火和文化律動,獲得了心靈慰藉和情感疏導。《風味人間4·谷物星球》不失為紀錄片領域又一精良制作,為美食紀錄片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作者:鄭小異(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藝術系講師)